大學生“慢就業”逐漸常態化 無固定收入職位受青睞
央廣網北京12月21日消息(記者王楷)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畢業季,和忙于投簡歷、面試的畢業生不同,有這樣一群“待機族”。畢業之后,他們給自己幾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選擇游學、做義工、實習,或者為自己的未來做規劃。這樣的做法被稱為“慢就業”。近兩年,大學生“慢就業”漸漸成為一種常態。
記者發現,當“90后”甚至是“95后”高校畢業生成為求職季的主力軍時,這樣的“慢就業”概念正在逐漸被接受和實踐,“慢就業”成為一種新的“冷思考”。
對山東交通學院軌道交通學院的老師而言,今年學生的就業讓他們有些著急。今年是第二屆畢業生,共有187個學生,按去年的情況,這時候學生該簽約的差不多都簽約了,但今年學生簽約率卻只有一半左右。“不愁學生沒單位要,愁的是有單位要,但學生不著急。”一位學院負責人介紹,9月,有一家鐵路建設方面的國企到學校招聘學生,專門打電話希望老師發動學生去應聘,但前去應聘的學生還是不多。一方面不少學生一直在等待考公務員、考研、考事業編,還有一部分學生在等待和觀望。這位負責人介紹,不少學生的心態是沒有理想的單位就等等看。
齊魯工業大學就業指導中心主任劉澤東說,對于大學生們而言,現在某種程度上是就業不難擇業難。
一項針對2016屆大學畢業生的調查顯示,處于“未就業”狀態的本科畢業生中,有1.6%選擇“不求學不求職”,處于“未就業”狀態的高職高專畢業生,也有3.1%選擇成為“待機族”。
浙江理工大學講師閆肅告訴記者,年輕人之所以給社會造成“慢就業”的印象,是因為很多在老一輩人眼里算不上“正式”的工作,事實上卻為年輕人就業提供了新渠道。開淘寶店鋪、做代購、當主播……這樣沒有固定收入的職位,正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這些工作能夠讓一些學生自食其力,但是給人造成的主觀印象就是學生沒有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