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80周年:拉貝和羅森后人“再回首”
約翰·拉貝,《拉貝日記》的作者;喬治·羅森,“羅森報告”或“羅森檔案”的撰寫人。
兩位德國人,見證南京大屠殺,一些場合被稱作“南京好人”。
時隔80年,兩人已經故去,兩人的孫輩分別出現在中國城市南京和德國城市法蘭克福,參加南京大屠殺30萬遇難同胞公祭。
【白色·血色】
德國歐洲時報法蘭克福文化中心,當地時間13日下午,白色蠟燭圍成“80”字樣,再以白色鮮花簇擁。
“2017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發生80周年。中國歷史上,這是格外令人悲傷的一天。對德中友誼而言,是特殊的一天……”約翰·拉貝之孫托馬斯·拉貝在書面祭文中寫道。
80年前同一天,侵華日軍攻陷南京、開始屠城,約翰·拉貝以在華德國商人身份,與其他國際友人一起,設立一個“國際安全區”,在大約4平方公里范圍內收留并庇護超過20萬名中國平民。
那一段時期,30萬人在南京死于侵略者暴虐。
80年后,托馬斯·拉貝身處南京,參加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第四次國家公祭。遠離德國,他給法蘭克福公祭參加者送去書面祭文。
引用爺爺當年親眼所見、親手所記,托馬斯·拉貝回溯當年血腥場景:“中國俘虜被活活燒死,被活埋、砍頭、刺死,或者被集中掃射……”
【檔案·書證】
法蘭克福公祭現場,燭光搖曳。在場70多名華僑華人和德國友人之一,是喬治·羅森之孫喬治·亞歷山大·羅森。
喬治·羅森80年前的身份是德國大使館秘書。日軍占據南京后,他從上海回到南京,為維護國際安全區人員安全與日軍針鋒相對,被日軍視為“不受歡迎的人”。
上世紀90年代初,德國公布保存在波茨坦檔案館內的《羅森致德國外交部的報告》,歷史學界稱之為“羅森報告”或“羅森檔案”,引為記錄侵華日軍暴行以及書證南京大屠殺的珍貴史料。
亞歷山大·羅森現居法蘭克福。他告訴新華社記者,銘記那段歷史,緬懷遇難者,還有庇護南京民眾的英雄們,不僅限于他的祖父,還包括眾多沒有留下姓名的英雄,非常重要。他認為,年輕人應學習歷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
在他看來,沒有對歷史的認識,人們現在就難以有清醒的意識。
【記憶·未來】
1937年9月19日至1938年2月26日,約翰·拉貝每天在日記中記下他目睹的日軍暴行,幾十年后以《拉貝日記》書名出版,被譽為中國版“辛德勒名單”。
那段經歷,約翰·拉貝寫入8冊日記,將近2500頁,提及喬治·羅森以及他幫助維護國際安全區和保護南京平民。
“1938年1月31日,中國農歷大年初一,”托馬斯·拉貝在祭文中回憶,“那一天,受到我祖父保護的人們將他尊為‘活菩薩’。”
“我的祖父在1937年12月13日開始的南京大屠殺中,向南京人民提供了許多人道主義幫助。中國人民將他視作好朋友,為此我們家十分自豪。我的祖父曾說:‘處于危難中的朋友不可以棄之不顧。’”
他寫道:“在這個日子里,我懇請大家回想80年前發生在南京的暴行。因為這樣,我們才不會忘記歷史;因為這樣,歷史才不會重演。”
亞歷山大·羅森認同:“失去了記憶的歷史沒有未來。”(沈忠浩)(新華社專特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