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航新征程】堅持創新引領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
作者:曾華鋒(國防科技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總書記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系列重要論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我們黨科技創新的思想理論,具有豐富的理論內涵和鮮明的時代特征,是指引我國科技創新發展的戰略綱領和行動指南。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選擇。科技興則國家興,科技強則民族強。綜觀歷史發展,世界上的現代化國家無一不是創新強國、科技強國。近代以來,一些歐美國家抓住了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重大戰略機遇期,一躍成為區域大國和世界強國。當今世界正進入一個新的大規模結構調整期和新舊增長動能轉換期,上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提供的動能逐步消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孕育興起,新動能蓄勢待發,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是全球競爭的大勢所趨。只有真正用好科學技術這個最高意義上的革命力量和有力杠桿,才能走出一條從人才強、科技強到產業強、經濟強、國家強的發展路徑。只有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才能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推動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只有堅持科技興軍,才能破解現代戰爭制勝機理,成為未來戰爭新規則的制定者、新范式的引領者、新領域的主導者,制勝未來而不是尾隨未來,打敗敵人而不是被敵人打敗。
要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在一些領域已接近或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某些領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領跑者”轉變。但是,我國現有的國家創新體系是在后發國家追趕發達國家過程中建立的,是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完善的,難以滿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要求,因此必須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機遇,超前謀劃和系統布局世界領先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發展壯大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創新能力建設,構建引領世界創新發展的國家創新體系,特別是引領世界科技發展的國家科研體系。必須聚焦空天海洋、能源資源、信息安全、交通運輸等國家戰略重點領域,有效支撐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制造強國建設,有效保障國家安全和可持續發展。目前,我國大致形成以官、產、學及研究機構四角相倚的國家創新體系,未來需要在創新主體構成、創新基礎設施建設、創新資源匯聚、創新環境營造、外界互動等方面持續用力,形成從思想到戰略再到行動的完整體系。
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重大原始科技創新對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具有重大促進作用。習近平同志指出,“面向未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最重要的就是要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方針”。因此,我們必須準確預判科技創新方向,超前規劃布局,加大投入力度,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加快趕超甚至引領步伐,牢牢掌握科技創新的制高點和主動權。要著力增強原始創新,注重基礎研究的源頭創新作用,健全基礎研究的支撐體系,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扎根中國創新發展的戰略需求,瞄準原創理論和原創發現,力爭在重要科技領域實現跨越發展,實現從跟蹤到引領的轉變。要找準創新的突破口,統籌推進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技術創新、成果轉化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化等工作,努力在形成科技實力的同時,使我們的產業競爭力、經濟發展的綜合實力都有更大的提高。加快部署體現國家戰略意圖的重大科技項目和工程,建設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突出學科交叉和協同創新的國家實驗室,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建設科技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提供有力支撐。
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設創新型國家,必須堅持科技創新和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協調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體制改革啃了不少硬骨頭,科技體制的主體框架基本確立,但是我國創新體系仍存在諸多深層次的體制機制障礙,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的機制仍不健全,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發揮不夠,科研經費投入使用效益還不高,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的開放共享度還遠遠不夠,科技成果轉化渠道還不暢通。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加強對中小企業創新的支持,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要堅持科技面向經濟社會發展的導向,統籌推進科技、經濟和政府治理三方面體制機制改革,最大限度釋放創新活力。要堅持把提升創新治理能力作為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創新主體、創新能力和創新機制等方面整合資源,優化配置,提高創新體系的整體效能。必須精心設計和大力推進改革,清除各種有形無形的柵欄,打破各種院內院外的圍墻,讓機構、人才、裝置、資金、項目都充分活躍起來,形成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要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提升勞動、信息、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效率和效益,強化科技同經濟對接、創新成果同產業對接、創新項目同現實生產力對接、研發人員創新勞動同其利益收入對接,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營造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政策環境和制度環境。
要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人是創新的主體,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也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要實現科技創新,建成創新型國家,就必須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創新人才隊伍,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經過幾代人努力,我國人才隊伍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是,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拔尖人才稀缺,人才創新創造活力不足,特別是在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重點學科等領域領軍人才嚴重不足的現象突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突出矛盾已經成為制約創新驅動發展的“瓶頸”。要解決人才結構性不足的矛盾,必須改革和完善人才發展機制,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機制、打通人才選拔、流動、使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破除束縛人才發展的思想觀念。要增強創新意識,倡導敢為人先、勇于冒尖,敢于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敢于搶占國內國際創新制高點。要弘揚創新文化,尊重創新、崇尚創新,完善有利于釋放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的制度機制,發掘、培養、集聚一大批高素質創新型人才。要把人民群眾的創新積極性充分激發出來、調動起來,使創新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價值導向、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營造勇于創新、鼓勵成功、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激勵大家爭當創新的推動者和實踐者,使謀劃創新、推動創新、落實創新成為自覺行動。
《光明日報》( 2017年12月13日 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