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當選院士的三個關鍵詞:年輕化、多元化、國際化
中新社北京11月28日電 題:中國新當選院士的三個關鍵詞:年輕化、多元化、國際化
中新社記者 張素 董子暢
27日至28日,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相繼公布2017年院士增選結果并舉行院士“迎新會”。從兩份新鮮出爐的名單結合新當選院士的表態,記者提煉三個關鍵詞予以解讀。
首先是“年輕化”。
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中最小年齡49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6.37歲,60歲(含)以下的占85%,意味著更多優秀的中青年工程科技專家當選。
中國科學院新當選院士中最小年齡46歲,最大年齡67歲,平均年齡54.1歲,60歲(含)以下的占91.8%。
分析指出,中國工程院與中國科學院貫徹“院士隊伍年輕化”,培養選拔出具有創新意識、活躍在創新最前線的年輕學術骨干,有利于中國科技事業永葆活力。
“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不是創新的終點,而是創新的新起點。”中國工程院院長周濟呼吁新院士們積極推動科技創新成果工程化產業化,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
其次是“多元化”。
中國工程院是工程科技大師薈萃之地,以今年新當選院士為例,國產大飛機C919總設計師吳光輝、多型通信衛星的研發者周志成、中國第一顆海洋衛星地面應用系統總設計師蔣興偉、北京大學第三醫院院長喬杰等,都在工程科學技術各條戰線立下“汗馬功勞”。
中國科學院是中國自然科學最高學術機構,在今年新當選院士名單中,殲—20總設計師楊偉、“嫦娥五號”總設計師楊孟飛、研發多種原創藥物的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所長蔣華良等位列其中。
兩份名單上同樣有許多來自基層一線,或長期工作在西部邊遠地區的優秀科技工作者。中國科學院教育部水土保持與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邵明安,常年扎根黃土高原研究土壤、水分、植被的承載力。“我是一個農民的兒子,我本身也是一個農民。”他說。
第三是“國際化”。
除了67位新晉工程院院士和61位新晉科學院院士,新出爐的還有18人工程院外籍院士名單和16人科學院外籍院士名單,其中不乏美國微軟前董事長比爾·蓋茨、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雷歐·拉斐爾·萊夫、2010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安德烈·蓋姆等“重磅人士”。
中國工程院黨組書記李曉紅介紹,今年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增選數量是歷屆最多的一次,主要是為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同時擴大中國工程科技領域人才在國際上的影響和聲譽。
李曉紅透露了比爾·蓋茨當選的三個原因。首先,比爾·蓋茨本身是美國工程院院士,足以說明美國乃至國際工程科技界對其認可;其次,他是一位代表新興產業的領軍人物;第三,他與中國在工程科技方面有多項合作,此番當選,將促使他對兩國在科技方面的合作作出更多貢獻。
中國科學院在堅持外籍院士標準的前提下,今年重點關注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候選人。波蘭、荷蘭、烏茲別克斯坦3國首次有科學家當選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國家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其中首先是給沿線國家建造先進的基礎設施。我是學土木的,我希望能做點事情,把香港和內地的技術力量結合起來。”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滕錦光說。
值得一提的是,連日兩場“迎新會”上各有“新氣象”。中國工程院首次邀請新當選院士的家屬及主要團隊成員參加頒證儀式。中國科學院學部倡議新當選院士向盧永根學習——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院士盧永根夫婦將畢生積蓄880余萬元人民幣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大學,設立教育基金,其愛國奉獻、淡泊名利的高尚品質傳為美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