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溝油上天 我國自主研發生物航煤實現首次跨洋飛行
腦洞大開的創新之舉
餐飲廢油也就是俗稱的“地溝油”。這種廢油的處理一直讓人們煩心,擔心一不留神,不良商販就讓它回到了餐桌。但是,如果創新思路,餐飲廢油也是資源。此次用于跨洋飛行的生物航煤由中國石化鎮海煉化生產,以餐飲廢油為原料,并以15:85比例與常規航煤調和而成。
航空業對燃料要求非常高。為確保安全,我國將生物航煤作為航空零部件管理,把對航煤生產過程和質量保證的要求提高到航空器及發動機制造的標準,并加以監督管理。
中國民用航空局適航審定司司長徐超群表示,這是中國民航局適航批準的首個生物航煤產品跨洋應用,標志著我國在生物航煤的研發生產和商業化應用方面取得了又一個重大突破。
生物航煤的原料很豐富,是以可再生資源為原料生產的航空煤油。原料除餐飲廢油外,還包括椰子油、棕櫚油、麻風子油等植物性油脂,以及微藻油、動物脂肪等。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在全生命周期中碳排放可減少50%以上。
其實,早在10年前,我國就在生物航煤領域開始了探索。2009年,我國成功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物航煤生產技術。2011年,中國石化鎮海煉化首次生產出合格生物航煤。2013年,中國石化1號生物航煤完成技術試飛,我國成為繼美國、法國、芬蘭之后第四個擁有生物航煤自主研發生產技術的國家。
中國石化新聞發言人呂大鵬表示,這是一舉兩得之策,生物航煤低碳環保,可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探索餐飲廢油變廢為寶的綠色通道。
世界各國角逐生物航煤
業內專家表示,生物航煤與傳統石油基航空煤油相比,具有很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作用。同時,生物航煤與石油噴氣燃料調和性好,雜質含量低。
實際上,地球上存在非常豐富的生物質能資源。地球每年經光合作用產生的物質有1730億噸,其中蘊含的能量相當于全世界能源消耗總量的10倍至20倍,但目前的利用率不到3%。
正因此,生物航煤成為全球航空燃料發展的重要方向。2008年,英國維珍航空公司率先以波音747飛機開展了混合燃油的飛行試驗。2011年,德國漢莎航空公司在一架往返于法蘭克福與漢堡的空客A321型客機上使用生物混合燃料。荷蘭航空采用餐飲廢油提煉生物燃料,從2011年9月份起啟動使用生物燃料的客機,英國湯普森航空也成功推出由英國機場始發的“餐飲廢油航班”。
群雄逐鹿的背景是,國際民用航空組織(ICAO)已經提出了國際航空碳抵消機制的建議。對于航空業來說,生物航煤是一個重要的工具,可能因此在2020年實現碳中和增長。
中國民航局出臺的《民航節能減排“十三五”規劃》提出,到2020年,行業單位運輸周轉量能耗與二氧化碳排放5年內平均比“十二五”下降4%以上。相關測算顯示,我國目前的航煤消費量約3000萬噸,如全部以生物航煤替代,每噸生物航煤至少減排30%,一年可減排二氧化碳約3300萬噸,相當于植樹近3億棵。
高成本制約產業化
隨著居民飲食習慣的變化,我國餐飲廢棄用油存量逐年上升。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年產餐飲廢棄用油大約在1000萬噸左右。然而,高昂的成本卻是“地溝油”上天的一大障礙。首先,收集難。地溝油分散,收集運輸環節多,成本高。其次,由于雜質多,地溝油的提煉和處理對技術的要求很高。
中國石化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專家陶志平表示,生物航煤開發在全球范圍內尚屬起步階段。生物航煤將成為石油基航空煤油的有力補充,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但目前其價格是普通航煤的兩倍以上,這也是國外生物燃料起步雖早,產業化發展非常緩慢的原因所在。因此,要真正實現產業化必須要實現經濟性、原材料等的突破。
為此,我國正在研究采用新的原料生產航空煤油技術,比如微藻養殖生產生物航空煤油技術等。
呂大鵬表示,中國石化將在推進生物航煤商業化應用的同時,繼續積極發展非糧生物燃料,加快推進先進生物燃料示范基地建設。(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黃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