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瘦小版”黑洞現身 引力波立了哪些功?
美國時間11月15日,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官方網站發布消息,再次宣布接收到來自太空的引力波信號。而在目前通過引力波探測到的雙黑洞中,形成此次引力波信號的雙黑洞“體重”最輕。這次發現的意義何在?能與從電磁波觀測得到的黑洞性質形成怎樣的互補關系?科技日報記者就此采訪了相關專家。
黑洞是宇宙中的“貪吃王”,它憑借巨大的引力將恒星等物質撕裂,并在身體外圍形成一個“甜甜圈”模樣的氣體吸積盤,氣體一邊旋轉一邊向它靠近,最終被它吞進“肚”里。
吸積盤中氣體高速旋轉,越靠近黑洞轉速越快,高速氣體之間的摩擦會產生大量的熱,使吸積盤中心部分氣體溫度達到驚人的高度并發出強烈的電磁輻射。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宇宙中的電磁波,科學家可以推斷黑洞的存在。
然而,可以探尋單個黑洞的電磁波觀測在雙黑洞面前陷入“盲區”。在雙黑洞系統中,兩個黑洞在最終的并合過程中,周圍并沒有氣體存在,因此不會產生能夠被探測到的電磁波輻射。
沒有產生電磁波,并不意味著雙黑洞系統無跡可尋。雙黑洞并合前,會一邊互相繞轉一邊釋放出引力波。由于引力波帶走了能量,兩者會越轉越近,直到撞上,釋放出巨大的能量。因此,通過探測引力波,人們不僅能“捕捉”到雙黑洞系統,還能“看見”它們并和的過程。
形成此次引力波信號的雙黑洞“體重”是引力波探測歷史上最小的。今年5月LIGO發布的第三次引力波事件,探測到兩個分別為31.2和19.4個太陽質量的黑洞,而此次探測到的兩個黑洞質量分別為7倍和12倍太陽質量。
“對于質量較小的恒星級雙黑洞,在地面引力波探測器直接探測到它之前,科學家們并不確定它們是否存在,此次探測結果證實,小質量的雙黑洞系統是存在的。”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茍利軍說道。如果說今年5月發布的引力波探測結果表明宇宙中存在“微胖界”黑洞,這次的結果意味著找到了“瘦小版”黑洞。
在描述引力波和電磁波探測的不同特質時,LIGO科學合作組織爆發源分析組聯席主席Ik Siong Heng曾指出,傳統的光譜觀測能提供天體物理現象外層的動力學信息,但引力波觀測則能讓我們聽到那些宇宙中最高能現象的“心跳”。
同樣是獲取黑洞的質量、自旋速度等物理性質,和電磁波探測相比,引力波探測方式更為直接。通過直接分析引力波波形,科學家們就能推算出黑洞的質量、自旋速度、兩個黑洞互相繞轉速度。
電磁波探測則是間接得到這部分信息。茍利軍指出,通過觀測黑洞周圍的伴星和黑洞周圍的吸積盤輻射,可以獲得黑洞質量、黑洞自旋以及黑洞與伴星互相繞轉速度。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探測引力波,能獲取雙黑洞并合前每個黑洞的自旋信息,以及并合后形成的黑洞的自旋信息,這對理解雙黑洞形成機制有重要意義。茍利軍解釋道,目前科學家認為雙黑洞系統有兩種形成可能:孤立雙星演化,或者一顆黑洞捕捉另一顆。目前從引力波觀測得到的黑洞并合前自旋信息,更多地支持后者。
但美中不足的是,引力波信號自身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信號十分微弱,信號源定位誤差非常大,僅僅利用引力波探測無法確認信號來自哪里。事實上,引力波與電磁波攜帶著天體不同類型的信息,對兩者的探測互為印證。引力波及其電磁對應體的發現,有助于科學家結合不同信息研究天體的性質,并檢驗宇宙的基本規律。
就此次發現的黑洞而言,它有助于天文學家將從引力波觀測得到的這類黑洞的性質與從X射線觀測中發現的黑洞性質進行比較,填補這兩類觀測之間缺失的一環,促進多信使天文學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