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精神進央企】初心、使命驅動改革發展 中糧集團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大糧商
“十九大精神進央企”網絡主題活動拉開序幕。(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供圖)
中國臺灣網11月21日天津訊 (記者 張麗媛)11月20日,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聯合組織開展的“十九大精神進央企”網絡主題活動拉開序幕,活動第一站,記者來到位于天津臨港經濟區的中糧佳悅有限公司。
與新中國同齡的國有企業——中糧集團有限公司(COFCO)歷經六十余年發展,成為以糧、油、糖、棉為核心主業的農業及糧油食品企業,是國際領先的全球大糧商之一,是中國獨一無二的全球布局、全產業鏈、擁有最大市場和發展潛力的農業及糧油食品企業。
中糧佳悅是中糧集團黨組按照加大糧油主業的戰略布局和發展思路于2008年3月6日在天津臨港經濟區注冊成立,承擔著中糧集團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維護糧油市場穩定、增進民生福祉、服務宏觀調控的作用。
走進中糧佳悅廠區,辦公樓前的宣傳欄上,“聚焦十九大”的內容引起了記者的關注。日前,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中糧佳悅與整個中糧集團同步,對黨的十九大精神進行了深入的學習。
中糧佳悅黨委書記、總經理郝克非介紹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的情況。(中國臺灣網 張麗媛 攝)
據中糧佳悅黨委書記、總經理郝克非介紹,中糧佳悅共制作宣傳標語、宣傳圖片80余份,分別張貼在公司12個部門,59個班組,以及公共區域宣傳展板;組織學習材料10余份;召開黨委(擴大)學習會3次,黨支部會議4次,黨小組會議15次,部門例會12次、班組會120余次,公司正式員工647人,外包勞務工、派遣工400余人均基本參加培訓學習。郝說:“傳達學習貫徹落實好黨的十九大精神,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頭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務。”
不只要學習好,更要貫徹落實好十九大精神。黨的十九大報告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主題,報告中明確指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實施食品安全戰略,讓人民吃得放心。中糧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趙雙連表示,初心、使命正是中糧集團改革發展最大的驅動力。落實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具體行動,就是切實用改革發展的更大成效更多增進人民福祉。對于中糧集團來說,就是瞄準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企業,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銳意改革、創新發展,打造中國人自己的國際大糧商。
中糧佳悅作為中國北方大型油脂生產、加工企業之一,肩上的擔子從來不輕。目前,中糧佳悅擁有一座年吞吐能力達260萬噸的10萬噸級糧油泊位;具備60萬噸的綜合倉儲設施,年加工大豆及油脂200萬噸,年產包裝油2700萬箱,年油脂供應量可以滿足京津冀1.1億人口,消費三個月。
在參觀過程中,中糧佳悅各個環節緊張有序又事無巨細的確保糧油生產的產量、質量、效率以及環保、安全等方面著實令記者眼前一亮。
中糧佳悅的碼頭。(中國臺灣網 張麗媛 攝)
中糧佳悅的碼頭采用目前先進的專業卸糧設備——連續式卸糧機,兩臺帶斗門式起重機配合,卸貨能力最高達每小時到1000噸,同時碼頭可以實現多點卸料,提高卸貨效率;精煉廠的四條生產線,年加工各種油品102萬噸,從投產到事實全過程貫穿綠色環保理念。
在中糧佳悅的包裝廠記者還了解了中糧集團7C產業鏈的加工環節,其中食用油瓶在吹塑成功后首先會經過的就是自動防塵輸送帶,最大限度的防止了食用油在加工環節中的污染,以確保食品安全;小包裝生產線則采用了國際最頂尖的全自動化設備,設計產能每天9萬箱,灌裝油脂可達1500噸。這些細節都為中糧佳悅保質、保量地完成食用油加工助力。
中糧佳悅使用全自動立體倉庫。(中國臺灣網 張麗媛 攝)
除此之外,中糧佳悅還使用了全自動立體倉庫,倉庫每天入庫能力10萬箱以上,出貨能力超過20萬箱,全過程由電腦控制的,100%先進先出,精準程度可達到分鐘級別。既有容量保證,又提高了出貨效率,歸根結底保證了油品的新鮮程度。
中糧佳悅的研發中心則主要圍繞油脂產品、加工工藝和加工技術進行產品的技術創新,技術福祉輻射中糧油脂的所有企業。十九大后,中心更加深化和大專院校的產學研合作,其中包括中糧集團營養研究院的深度合作,目前研發中心已經有20多項發明和設計專利,獲得20多項獎項。
“忠于國計、良于民生”,據了解,在未來,中糧集團將繼續聚焦主業,打造全球領先國際化大糧商和世界領先的綜合性食品企業,旨在成為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和食品安全戰略執行主體。作為中糧集團在天津地區的重要戰略布局點,中糧佳悅則將繼續以保障國家糧油食品安全和服務糧油行業的宏觀調控為己任,全面推進從嚴治黨、從嚴治企,打好提質增效攻堅戰,發揮保障食品安全的示范作用。
趙雙連表示,不忘初心,堅持黨對企業的領導,在“學懂、弄通、做實”黨的十九大精神上下功夫,把學習成果轉化為推動企業發展的根本動力。牢記使命,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讓人民群眾吃得放心。(完)
中糧佳悅廠區內張貼與十九大精神相關的宣傳標語。(中國臺灣網 張麗媛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