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擴大非公有制企業平等發展的改革舉措,陸續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形成了鼓勵、支持、引導民企民資發展的政策體系,非公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良好政策環境。各地各部門如何從實際出發,細化政策措施?在推動融資、準入、服務、產權保護等政策落地時,有沒有讓民企真正從政策中增強獲得感?
“肯定做不成,一開始身邊親友都這么說。就你一家電子企業,不好‘活’啊。”說這話的是赤峰拓佳光電公司總經理陳海,想起當初決定到內蒙古投資電子產業時不禁感嘆,因為赤峰歷來以傳統產業為主。
從珠三角長三角引進企業
2015年初開始生產液晶顯示屏,這家高新技術企業是從深圳引進的。“我之前做羊絨衫生意,也是傳統產業。后來,對深圳電子產業進行了一次系統走訪,發現產品附加值高,便下了決心。”陳海說。
既然未來發展前景大,為什么親友還是勸說不要在赤峰投資建廠?“內蒙古地處邊疆,技術水平、產業鏈配套等方面比起珠三角相差很多。”陳海給出答案。
劣勢固然存在,但赤峰有沒有自身優勢?“用工成本,人均比深圳便宜800元左右。深圳的人員流動率是70%左右,這里只有30%。”陳海拿著調查報告介紹,優勢主要體現在電價、租金等方面,最后算下來,制造成本最多能節省20%。
與拓佳一樣,總公司在江蘇常州的瑞陽化工公司也看中了赤峰。“長三角地區的技術、管理條件很好,但赤峰的資源優勢明顯。”董事長劉泉介紹,公司主營季戊四醇系列產品,用于涂料工業,原料是玉米。而赤峰是玉米主產區,質量好、產量大、價格合理。
同時,赤峰處于東北華北經濟區咽喉要道,距出海口錦州港僅270公里,區位獨特。此外,作為國家重要能源基地,這里煤炭價格低廉,每噸蒸汽成本比江蘇少70元。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