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呼和浩特8月4日電 (記者劉成友、丁志軍、侯琳良、張棖)說是沙地,卻到處是灌木黃柳;不是濕地,卻隨處見水洼清流。想象中一望無際的大沙漠在哪兒呢?
“這里是天然的地下大水庫!彬屲囆羞M在渾善達克沙地東部邊緣,內蒙古自治區克什克騰旗委書記邊中悅介紹,“保護好這里的生態,一點馬虎不得!
幾百年前,這里曾是金戈鐵馬的古戰場,如今草綠花香,安寧和諧。隨意走進一戶農家樂,大土炕、老農具,修舊如舊;體驗一把拉犁耙、磨豆腐,鄉愁襲人。又到旅游旺季,游客天天絡繹不絕。
“綠色是內蒙古的底色和價值,生態是內蒙古的責任和潛力!比ツ曜灾螀^第十次黨代會上的聲音,背后凝結著退耕還林、禁牧還草的艱辛,透著人進沙退、鐵腕治理的決心,也顯出美麗與發展共贏、辯證施治的智慧。
一路行走,風景不同,意味有別。
穿林海,聽松濤陣陣、草木拔節,感受“關”與“開”的關系。關上濫砍的“門”,打開轉型的“窗”。5年來自治區年均造林面積保持在1000萬畝以上,森林覆蓋率達21%。
過草原,看綠草茵茵、鮮花點綴,領略“收”與“轉”的定力!笆湛s轉移戰略,就是收縮農牧業生產活動,調整生產力布局,轉變生產生活方式!蓖ㄟ|市生態辦主任馬琢指著草原上盤旋的鷹說,“天上有鷹,就知道草原生態好!
走沙地,看松柳簇簇、“綠鎖黃龍”,體會“治”與“保”的不易。多種經濟林的栽植,讓沙里生金,調動了群眾積極性。赤峰市治沙站負責人說:“防沙治沙必須一任接著一任干,一代接著一代干!
看濕地,望蒲草重重、云煙氤氳,體驗“減”與“加”的力度。呼倫湖水域面積5年增加近300平方公里,岸邊湖心島,又回水中央。養護好這顆草原明珠,每年冬捕的產量一定要控制在1000噸以內。
綠色內蒙古是篇大文章,故事講不完,也讓人品味、咂摸不夠。(相關報道見第六版)
[責任編輯:楊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