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和放松三農工作”。在經濟發展新常態的背景下,在“十三五”的開局之年,如何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如何確保農產品有效供給?如何促進農民收入穩定較快增長?今天的《治國理政新實踐 開局話三農》,聚焦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剛剛發布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引來中外媒體的強烈關注。這份文件約15000字,是“十三五”期間第一個中央一號文件。
糧食連續十二年增產、農民增收連續六年快于城鎮居民,這個世界罕見的成績曾是“十二五”期間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然而“十三五”一開局,中央沒有回避部分糧食庫存積壓、部分農民增產不增收的現實問題,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的結構性改革。
就在一號文件正在媒體里傳播的時候,新的理念也在地方開始實踐。趁著農閑,吉林敦化市農業局的工作人員正在組織農場主調換今年春播的種子。2015年低迷的玉米價格,讓敦化人開始反思種玉米究竟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根據中央部署,2016年我國將調減1000萬畝玉米種植面積,重點調減非優勢區種植,因地制宜,優先發展優勢突出的作物。現在看來,市場供給不足的大豆和馬鈴薯才是敦化更好的選擇。
就在吉林通過調整種植結構去庫存的時候,河南通過打造高質量、高效益的全產業鏈,引導農民降成本、補短板、增強現代農業競爭力。
在南陽市新野縣肉牛產業化集群種植基地里,種糧大戶劉明中正在用17臺大型噴灌機給麥田澆水。他今年承包了3000畝土地,但今年種的麥子卻和傳統小麥有著很大區別。
劉明中今年種的是青貯小麥,全株收獲后經過加工直接就變成了牛飼料,送到一公里外的育肥場,變成肉牛們最喜歡的美味。肉牛經過將近一年的育肥后,再送到加工廠,按部位分割成各種新鮮的牛肉銷往全國各地。
以全產業鏈的新發展理念來發展農業,給新野縣帶來巨大生產效益,2015年基地實現產值47.3億元,拉動新野及周邊地區3萬多人就業。
根據一號文件,到2020年,我國現代農業建設取得明顯進展,糧食產能進一步鞏固提升,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得到有效保障,農產品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顯著提高;農民生活水平達到全面小康水平。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