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不是中國的獨奏曲,而是世界的大合唱。“一帶一路”建設之所以能引起相關國家的強烈興趣,關鍵在于它為世界各國開辟了合作的新道路,努力解決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為世界經濟帶來了新變化。
促進沿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總量占世界的29%,而人口占63%,前者不到后者的一半。這種經濟總量與人口的嚴重不匹配,凸顯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展的巨大需求缺口和潛力。因此,“一帶一路”建設源于中國而屬于世界,能夠把中國的機遇轉變為世界的機遇。中國的現代化經驗鮮活而豐富,值得發展中國家借鑒。通過基礎設施等建設,中國將為世界提供更多公共產品、帶給世界更好的合作機遇,推動實現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目前,中方投資“一帶一路”已達到七千億到八千億的規模,涉及項目上萬個,跨越亞歐非,并將延伸到其他地區。“一帶一路”已成為全球性的合作倡議,是中國和世界緊密聯系的紐帶,帶動沿線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動經濟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后,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于西方、農村從屬于城市、陸地從屬于海洋等一系列負面效應。
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洼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探索區域經濟合作新模式
“經濟帶”概念是對地區經濟合作模式的創新,其中經濟走廊——中俄蒙經濟走廊、新歐亞大陸橋、中國—中亞經濟走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等,以經濟增長極輻射周邊,超越了傳統發展經濟學理論。中國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家,卻奉行不結盟政策,提出與作為海上霸主的美國建設新型大國關系。中國還提出21世紀海洋合作新理念,主張創新航運、物流、安全合作模式,通過特許經營權、共建共享港口等方式,推進海上與陸上絲路對接。
正如《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所指出的,“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
總之,“一帶一路”倡議提出近4年來,建設進度和成果都超出預期。而這些具體而實在的進展,正在促進全球經濟實現再平衡。其所倡導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和利益、責任、命運共同體理念,旨在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補全球化短板,推動世界經濟從“部分全球化”到“包容性全球化”方向發展,體現了崛起中國的全球擔當。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