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90歲老人身價千億卻每天騎自行車上班,或許我們都欠他一句謝謝
在清華園里,曾經還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騎著電動自行車帶著年過八旬的李老在校園的林蔭道上兜風。人們紛紛感嘆,這不就是神仙眷侶的樣子嗎?
1978年,鄧小平訪問日本時,曾在從東京開往京都的新干線上對記者說:“就感覺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我們現在正合適坐這樣的車!
40年滄海桑田,如今中國已經成為了世界第一的高鐵大國。運營里程最長、運營速度最快、高鐵運量最多、高鐵等級最高……
無數的成就和每年超過10億人次選擇乘坐高鐵,在我們享受高鐵帶來的便利背后,是無數科技工作者日以繼夜的心血付出。但他們的名字,我們往往無從知曉,更沒有辦法感謝。
昨晚的《朗讀者》節目中,董卿就邀請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院士——潘際鑾。
他是中國焊接科學的奠基者、學術權威,清華大學焊接專業的創始人。他參與解決了我國眾多重大工程問題,我國第一條高鐵、第一座自行建設的秦山核電站,都有他的功勞。他開創了高鐵鋼軌的焊接技術,為中國高鐵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礎;他擔任了秦山核電站的唯一焊接顧問,為中國核電的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時至今日,中國高鐵不僅遍布全國,更開始走向世界。
中國高鐵上立硬幣能始終豎立不倒的傳說曾驚艷全球,國外網友在體驗了中國高鐵后更是紛紛表白。
這一切,潘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頭。他自豪地說:“中國已經在高鐵和核電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焊接技術過硬。中國鋼軌焊接的水平超過世界任何國家,超過歐洲,超過日本,超過美國!
而潘老,就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焊接第一人。
潘老今年90歲了,他在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里投身科學,用知識救世;在新中國成立后的新時代里,為我們建設欣欣向榮的太平盛世。
他的人生經歷不可謂不傳奇。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10歲那年,七七事變爆發,潘老在江西九江的老家被日本人炸平。他一邊逃難一邊堅持學習,在6年時間里念了6所中學,16歲那年以云南省狀元的身份考取了西南聯大,攻讀工科機械系。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正是潘老青年時代最好的寫照。
在《朗讀者》節目中,節目組和潘老特意選擇的便是當年清華大學學生自治會寫的那篇著名的檄文——《告全國民眾書》。
節目組除了請來近十位清華校友與潘老共同朗讀這篇血淚檄文,還邀請了十多位當年西南聯大的清華老校友:91歲的音樂家茅沅、95歲的歷史學者胡邦定、97歲的詩人鄭敏、91歲的航天科學家林宗棠等等在場外一同朗誦。
老人們的總年齡加起來有1200歲,但當他們讀起這一段“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時,依然像幾十年前一樣心潮澎湃,群情激憤。
是啊!沒有國,哪有家?
潘老在節目中透露:經歷過盧溝橋事變的他,差點死于日軍的轟炸,最后全家成了難民。
他說:我們念書的目的就是抗日,救國,回家。
對于現在的我們而言,或許根本無法體會當年人們的心情。
回首往事,潘老依然感慨萬千:“抗日救亡是當時聯大師生的共同目標,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對于我來說,10歲就穿梭在炮火之中,知道國家要亡了的滋味。所以,讀書純粹為了求學問,將來能夠救國和報國,功名利祿那時根本沒有想過!
國難當頭,青年學子必然挺身而出。潘老和無數愛國青年就這樣把滿腔熱血投入到了救國報國的滾滾大潮之中。
留取丹心照汗青
抗戰結束后,中國大地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氐角迦A園的潘老,在這里開始了他的報國之路。
他立下宏愿,要把中國的焊接技術提升到世界一流水平。
20世紀50年代末,他試驗成功板極電渣焊及重型錘鍛模堆焊。
60年代初,他成功完成了我國自己生產的第一套核反應堆焊接工程。
70年代末,他研制成功具有特色的電弧傳感器及自動跟蹤系統。
80年代,他研究成功“QH-ARC”焊接電弧控制法,為焊接電弧的控制及焊接自動化開辟了新的途徑。
再后來,他成了秦山核電站唯一的焊接顧問。
進入21世紀,早已過了退休年齡的潘老還在為中國的高鐵事業披荊斬棘,保駕護航……
不管社會如何浮躁,不論名利多么誘人,潘老的研究從未停歇過。
科技不斷騰飛的今天,我們又有幾人知道潘老的大名呢?
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
都說成功男人的背后總有一個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潘老能夠數十年如一日地專注于學術研究,多虧了他的這位賢內助——北大才女李世豫。
兩人的愛情故事簡單卻溫馨,相識三個月,異地戀五年,后來的幾十年里,就再也沒有分開過。
婚后,李世豫一直默默支持潘際鑾埋頭搞技術,自己忙完工作還要承擔所有的家務事,照顧家里的老人和三個孩子。
說起老伴,潘老的臉上就笑開了花:“她跟了我,就跟了我,從沒有怨過,就算我因為大項目而錯過孩子出生的時刻也沒埋怨。六十多年來,我的每個決定,她都支持,從沒拌過嘴。”
而李老說起自己的老伴,則是一臉的驕傲。她經常說起第一次坐上高鐵的經歷,高鐵驗收的時候,她坐到高鐵司機旁邊,心里無比激動:“我心里高興死了,又很害怕,那真快,我們從來沒坐過這么快的火車。當時我想一想這都是我老伴的功勞!
兩人恩恩愛愛,相互扶持,一直走到了今天。潘老打從年輕時愛帶著李老師“遛彎兒”的習慣還保持著,而且有所升級。
在清華園里,曾經還能看到年近九旬的潘老騎著電動自行車帶著年過八旬的李老在校園的林蔭道上兜風。兩位老人精神矍鑠,笑容燦爛,李老的臉上甚至還浮現出少女的神情。人們紛紛感嘆,這不就是神仙眷侶的樣子嗎?
潘老打趣說:“現在不騎了,因為被撞翻在地過幾次之后,朋友們學生們都很擔心。但只要有時間,還是喜歡在清華園里,到處走一走,看一看!
李老則說:“我是可以跳上去,也可以跳下來的呢!”
后來,為了怕老伴摔著,潘老便把前后座改成了手牽手。
在學生時代認識他,年輕時,就騎車,你前座,我后座;畢業了,還牽著,風雨大,一塊走;等老了,軋馬路,你左手,我右手。
和你在一起時,我從未羨慕過別人。這大概就是他們愛情最好的寫照。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如今,潘老研究成果價值早已超過千億,可他卻依然樸實得像個還在奮斗的青年人。90高齡的他,每天還騎著自行車到研究室上班。
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在潘老與同儕們的共同奮斗下,當初那個任人欺凌的國家已經雄起于世界的東方,讓整個世界為之矚目。
當年那個立志要救國報國的少年,已經實現了他的諾言,卻仍然精益求精,終身奮斗。
他們是民族的英雄,是時代的豐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我們終于告別了吭哧吭哧的綠皮車,乘坐著平穩舒適的高鐵一日千里;我們終于不再擔心臨時停電,能坐在涼爽的空調房里愜意地工作生活;當我們由衷地感嘆“中國,牛!”為祖國自豪的時候……
別忘了我們的英雄!
謝謝您!潘際鑾先生!謝謝你們,中國的科學家們!
[責任編輯:李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