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4月6日電 (記者 龐無忌)雄安新區橫空出世,對當地和周邊房地產市場的嚴格限制緊隨而來,霸州、文安、任丘、保定定興、保定滿城、高碑店、保定徐水等區域樓市全面限購,也讓這種環熱點城市的“城市群”調控模式逐漸浮出水面。
這種多城區全面發力、封堵投資投機的模式實際上也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幾大城市群中出現。
中國指數研究院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6年9月底至今,中國共計40余個地級以上城市和部分縣市出臺調控收緊政策。其中今年3月以來,有30余城(縣市)出臺政策,包括15個地級以上城市和2個縣市樓市調控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本輪樓市調控政策呈現新的變化,表現為中心城市和周邊城市政策同步調控,城市群“調控場”形成。而且,今年3月以來的新一輪密集調控更加重視利用金融方式,推動城市協同,穩定市場預期。
以京津冀城市群為例,核心的一線城市北京市3月以來已經發布了11次房地產相關政策,包括認房認貸,封堵假離婚貸款買房,商住限買,將非京籍納稅年限調整為連續60個月等。與此同時,環京周邊縣市也集中出臺調控措施,廊坊、張家口崇禮限購升級,保定市區、涿州、淶水、滄州、石家莊、天津、青島等地開啟限購限貸。城市群政策形成合力,全面封堵“炒房”。
除各地“因城施策”的調控政策之外,日前中國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聯合出臺調控新政,成為房地產政策全面收緊的又一注腳。
新政規定,各地根據商品住房庫存消化周期,適時調整住宅用地供應規模、結構和時序,對消化周期在36個月以上的,應停止供地;36-18個月的,要減少供地;12-6個月的,要增加供地;6個月以下的,不僅要顯著增加供地,還要加快供地節奏。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指出,過去官方的調控政策也提及庫存壓力大的區域要減少土地供應,但此次明確了消化周期的時長和針對不同周期的應對措施。利用土地市場調控做加減法,庫存多的地區減少土地供應,土地少的地區增加供應。一系列措施將促2017年中國房地產市場供需結構逐漸走向平穩。
針對未來政策走向,業內人士預計,除限購限貸外,“認房又認貸”將成為各城市調控普遍標準,北京對于商住的嚴控、廈門福州對于購房再交易的限制政策也將被更多城市效仿。目前廣州已經對商住進行限購,同時廣州、青島也已向廈門、福州看齊,限制購房再交易。
中指院統計數據顯示,進入2017年,100個受重點監測城市的新房均價環比漲幅繼續收窄,一季度漲幅較2016年四季度收窄1.28個百分點。一線城市受調控影響漲幅收窄最為顯著,環比收窄1.30個百分點;二線代表城市漲幅較去年四季度收窄0.70個百分點,但海口、三亞等旅游城市漲幅較大。三線代表城市累計上漲2.57%,在各線城市中漲幅最為突出。
中指院報告顯示,未來在政策干預和市場力量的共同作用下,一線城市有望得到整體降溫,二線熱點城市在調控進一步升級后部分非理性需求將加速離場,三四線城市則將在去庫存和控風險的政策博弈中繼續分化。(完)
下一頁 [延伸閱讀] 樓市調控加碼成交大幅下滑 購房者觀望情緒濃厚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