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泉小戲
禮泉小戲興起于上世紀70年代,是一種群眾廣泛參與的戲劇創作、演唱活動,因其三小(題材小、場地小、樂隊小)、兩少(演員少、道具少)和一短(演出時間短)而被稱為現代小戲,也叫“地頭小戲”,是歷史傳承與時代需要的共同產物,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長期活躍著基層群眾精神文化生活。1975年9月,禮泉縣即被陜西省文化廳授予 “小戲之鄉”榮譽稱號。
近年來,禮泉縣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增強文化發展軟實力為目標,加強全縣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通過狠抓“小戲”創作班子、演繹人才隊伍和劇團改組重建等措施,推進全縣小戲繁榮發展,集聚起強大的發展正能量。縣上專門成立了縣上領導掛帥的禮泉小戲振興發展辦公室,縣文化局深入基層調研,制定了禮泉小戲發展規劃,近兩年來共舉辦小戲創作培訓班11期培訓400余人次,全縣涌現出成績從事小戲創作的新老業余作者達30多人。他們扎根禮泉沃土,創作了大量弘揚真善美、鞭撻假惡丑,貼近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為群眾喜聞樂見的小戲作品。《生死狀》、《賭棍殺娃》、《雞村蛋事》、《鐵公雞拔毛》等作品在當地家喻戶曉。目前,全縣各鎮社區現有以“小戲”為主要演出題材的自樂班120余家,具有較高演出水平的40余家,極大地豐富了群眾的文化生活。值得一提的是,禮泉縣劇團在此過程中得到改制,不僅解決了原班人馬的就業問題,每年排演多部新戲,并在全省巡回演出50余場次。全縣現有戲迷自樂班100余家,活躍在全縣城鄉,廣大戲迷和專業演職人員還長期踴躍參加省市比賽,屢屢獲獎。禮泉縣也再被文化部評為2014——2016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小戲之鄉”榮譽稱號。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