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海軍10年實現多個“首次” 俄媒:已控制第一島鏈
2017年1月1日,遼寧艦編隊在西太平洋海域訓練。
[環球時報綜合報道]“正如美國一樣,中國也很難改變航母和國家地位相伴而行的觀念。”中國春節臨近,英國《經濟學人》21日的報道又讓有關中國軍力增長的話題成為熱點。在新一輪議論中國航母的同時,美國輿論感慨“剛卸任和新接替的兩任中國海軍司令員都是美國海軍高層的熟人”,中美看似在南海等問題上摩擦不斷,但其實兩國海軍的互動也不少。
中國海軍的高層變更,連日來引起外媒對中國海軍發展的新一輪關注。1月17日,擔任海軍司令員11年多的吳勝利上將到齡退役。俄新社20日發表題為“中國任命新的海軍司令”文章稱,新司令員由原南海艦隊司令員沈金龍接任。此外,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2017年初,中國海軍南海、北海、東海三大艦隊司令員全部換帥。日本《產經新聞》、《每日新聞》20日評論稱,中國從三大艦隊的司令中直接提拔人選至海軍司令尚屬首次。新加坡《聯合早報》21日重點關注的是中國海軍高層將領與南海的關系,稱沈金龍在南海島礁爭端白熱化之際主政南海艦隊,處理多起敏感危機事件,實現該海域島礁戰備巡邏常態化。
印度《經濟時報》21日的相關報道,特別回顧了中國海軍艦艇首次參加“環太平洋”軍事演習等中美海軍之間的互動。的確,過去10年,作為流動的國土,中國海軍的足跡遍布全球,創造多個“首次”:2008年年底,組建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護航海軍艦艇編隊,“首次在太平洋以外地區執行重大任務”;2011年2月,利比亞局勢動蕩,中國海軍首次參與撤僑任務;2013年7月,中國軍艦首次通過日本北海道和俄國庫頁島之間的宗谷海峽,并首次繞行日本海一周;2013年10月,首次通過南美洲大陸最南端的麥哲倫海峽;2014年2月,首次穿越印尼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巽他海峽;2014年6月,中國海軍首次參加全球規模最大、由美國主導的“環太平洋”多國海上聯合軍事演習;2015年3月,也門內亂,中國艦艇又首次靠泊外國港口直接執行撤僑任務等。在這些“首次”突破背后,有的已成為更重要也更長遠的常態化行動部署。時至今日,中國海軍第25批護航編隊正遨游在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外界也對此早已習以為常。自2012年開始的中俄“海上聯合”系列軍事演習也成為常態化機制。
回顧中國海軍過去的10年,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刊文說,越來越多大型和現代化的新建艦只正在加入中國海軍,包括先進的導彈驅逐艦、護衛艦、多艘常規和核動力潛艇、現代兩棲攻擊艦和高性能補給艦等,而后者是中國能首次開展長距離、域外行動的關鍵因素之一——從2008年8月起派遣多批次遠洋艦隊奔赴亞丁灣執行反海盜任務,而中國艦隊的行動范圍并不局限于此,它們還前往非洲周邊、地中海、黑海、白令海、美洲等海域。文章認為,中國海軍已迎來“最具戲劇性”的發展時期,并且使中國崛起成為地區性海上強國,強化了中國對島嶼主權的聲索力度,并為“海上絲綢之路”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地區的商業活動保駕護航。
按照俄羅斯軍工綜合體網站的評估,中國南海、東海、北海三大戰役艦隊擁有700多艘水面艦只和潛艇,整體實力已非常強大,并稱“中國海軍已完成控制第一島鏈的階段目標,2020年前將積極完成在第二島鏈地區的軍事存在和行動,到2050年時建立可在世界大洋任何地點執行任務的遠洋海軍”。相關輿論認為,新中國成立后很長一段時間海軍的家底薄弱,近些年中國海軍建設的快速成長也可以說是對過去幾十年“補償性”的增長。
記者 丁玎 李珍 郭媛丹 柳玉鵬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