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下,盡管我國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但“十三五”及今后一個時期,我國仍處于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經濟韌性好、潛力足、回旋空間大的基本特質沒有變,經濟持續增長的良好支撐基礎和條件沒有變,經濟結構調整優化的前進態勢沒有變。我們要把握這些大勢,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推動我國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1月18日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
6.7%
穩中向好上臺階
本報記者 陸婭楠
【鏡頭】G20杭州峰會閉幕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席拉加德等海外政要佩戴的絲巾、手包成了搶手貨。僅9月及“十一”黃金周期間,產品的銷量就比去年增加了5倍,銷售額超5000萬元。“企業通過加載創新基因,滿足并引領了更高層級的消費需求,真正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嘗到甜頭。”萬事利集團董事長屠紅燕說。
6.7%、6.7%、6.7%,這個平緩的季度經濟增速直線,恰恰勾勒出2016年中國經濟運行的主要特點——“穩”。
看增速,我國仍是世界范圍內經濟增長率最高的國家之一。6.7%左右的GDP增速大大高于同期美國的約1.5%、日本的約0.6%、歐元區的1.5%左右。
看增量,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盡管中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經濟增量不可小覷,仍在穩步上升。
穩字當頭,穩中向好,穩中有進,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下,中國經濟增長更具含金量。
“十三五”開局良好,起跑領先,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關鍵一程,中國正邁出更鏗鏘有力的步伐。
【點評】“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超過10萬億美元,現在實現6.5%的增長率所帶來的GDP增量,相當于2010年10%以上增長率所帶來的GDP增量。從這個角度看,不能不說2016年中國在低迷的世界經濟中創造了耀眼的經濟增長亮點。”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如此分析。
52.8%
結構優化促轉型
本報記者 林麗鸝
【鏡頭】不想做飯,叫外賣?不如叫個大廚!愛吃什么點什么,用自家的油,新鮮健康。不想車臟著,去洗車店?不如叫人上門,在家門口享受專業洗車服務。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改變著人們的消費習慣,叫輛專車、請位私教、健康咨詢、訂制旅游……成為很多人日常的消費新場景。
我國經濟結構的持續優化,不僅體現在需求結構上,也體現在產業結構上。前三季度,服務業繼續“領跑”三大產業。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為52.8%,比第二產業高出13.3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再提高1.6個百分點;服務業增長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5%,比第二產業高出21.1個百分點,比上年同期提高3.4個百分點。服務業已成為穩增長的有力支撐。
不僅三大產業的結構在優化,制造業內部結構也在持續優化。前三季度,在第二產業中,工業高技術產業投資增長11.7%,增速比全部工業投資高8.5個百分點,比高耗能行業投資增速高7.9個百分點,代表轉型升級領域的投資增速明顯快于整體投資,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業投資增速更是高達43.4%。
【點評】“過去一年,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比預期快,重要的原因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面展開。可以說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已經從量變開始積累到質變的關鍵時期。”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認為,新產業、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新模式構建的新經濟逐漸涌現,新產業族群之間良性互動、互相帶動,并且新產業向傳統產業融合和滲透,經濟增長的動力在發生積極變化。
71%
增長再添新動能
本報記者 王 珂
【鏡頭】在江蘇省南京市鼓樓區的伊頓便利店,一些“眼尖”的老顧客發現,貨架上多了新花樣:德國啤酒、法國紅酒、上海豬肉脯、內蒙古牛肉干……原來,老板現在使用“京東掌柜寶”APP,通過手機下單進貨,相比傳統進貨渠道,不僅選擇范圍更廣、種類更多,商品品質也更有保障。
今年以來,我國消費市場供給側求新求變,消費需求成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火車頭”。前三季度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高達71%,同比提高13.3個百分點。
不僅是消費市場,新的市場主體不斷增多,也反映出新動能不斷加強。1—10月,全國新登記企業數同比增長28.9%,比1—9月加快了1.9個百分點,10月份新登記企業數量再創最高水平。
【點評】“在投資和出口增長明顯回落的情況下,消費充分發揮了對經濟增長‘穩定器’和‘壓艙石’的作用。”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認為,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逐步落地,“十三五”期間消費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消費規模進一步擴大,消費結構持續改善,消費對經濟的貢獻作用將不斷增強。
5大任務
積極發力供給側
本報記者 劉志強
【鏡頭】“眼下要拆了,真有點舍不得啊!”張繼文是河北鋼鐵集團宣鋼公司一名爐前工,看著奮戰過多年的宣鋼5號高爐被拆除,很是感慨。“可該拆還得拆啊!不然那么多鋼廠,誰都活不下去!”
一年來,各地區打響了“三去一降一補”攻堅戰,供給側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去產能,刮骨療傷,態度堅決。鋼鐵去產能4500萬噸、煤炭去產能2.5億噸的年度目標任務均提前并超額完成。
去庫存,分城施策,進展明顯。自3月份起,全國城市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9個月減少。
去杠桿,穩妥推進,規范有序。10月末,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負債率為56.1%,同比下降0.7個百分點。
降成本,刀刃向內,環境趨好。通過全面推開營改增試點和降低社保費率,預計全年成本下降超過1萬億元。
補短板,抓關鍵點,補薄弱處。增加扶貧資金投入、整合涉農資金使用、產業扶貧長短結合。
【點評】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朱之鑫認為,目前,經濟企穩態勢日漸明朗,為繼續推進“三去一降一補”創造了有利條件。未來,我們應把握好穩與進的關系,運用多種政策手段降低金融、房地產等領域的風險,放大改革中積極因素的正面效應。
5000億元
減稅降費送紅利
本報記者 吳秋余
【鏡頭】“那邊是公司今年新拓的一片廠房,里面的設備都是國家送給我們的。”在淮安市江蘇共創人造草坪有限公司,財務負責人姜世毅說,營改增后不動產可以抵扣稅款,今年新廠房投入了817萬元,按規定可減稅近100萬元,相當于為公司免費送了設備。
作為財稅改革的重大舉措,今年5月1日起,我國在建筑、房地產、金融和生活服務四大行業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
財政部、稅務總局公布的數據顯示,1—10月營改增試點累計減稅3717億元,預計全年減稅降費將超過5000億元,成為本屆政府成立以來力度最大的一次減稅行動。其中5—10月,新納入試點范圍的建筑等四大行業共有1064萬戶納稅人完成稅制轉換,與繳納營業稅相比,累計減稅965億元。四大行業的26個細分行業,全部實現了稅負只減不增的預定目標,稅負下降14.8%。
【點評】“營改增是今年力度最大的減稅措施,也是積極財政政策的重要體現。”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胡怡建說,營改增減稅作用的充分發揮,有力配合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隨著抵扣鏈條的徹底打通和不動產抵扣政策的實施,原來征收增值稅的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享受到更多減稅支持,對促進這些產業擴大投資、轉型升級產生了很好的政策引領作用。
3000家
金融活水潤經濟
本報記者 許志峰
【鏡頭】12月初,A股上市公司總數突破3000家。“從0到3000”,A股市場用了26年。這期間,雖然有風雨有波折,但市場不斷壯大、不斷開放的大趨勢卻從未改變。新三板經過短短數年發展,掛牌公司也突破萬家。直接融資快速發展,成為我國金融體系不斷完善、更有活力的一個例證。
引金融活水,潤實體經濟。央行數據顯示,今年11月末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為154.36萬億元,同比增長13.3%。其中,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余額為104.2萬億元,同比增長13.4%。
數字背后,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方式不斷創新。10月,首單創新創業公司債成功發行;11月,國家開發銀行和北京仁創生態公司簽訂“投資+貸款”合同,成為第一個落地的投貸聯動項目……不斷涌現的金融新渠道,為經濟發展注入一股股新鮮血液。
【點評】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院長姚洋認為,解決“脫實向虛”,需鼓勵多種形式的金融創新,讓人們有更多穩定的投資渠道。通過改善金融服務,打造多層次金融服務平臺,可以更好地疏通金融進入實體經濟特別是中小企業、小微企業的管道,有利于振興實體經濟。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