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先鋒】
光明日報記者 溫慶生 光明日報見習記者 章文
編者按
在老百姓眼中,他們是慈眉善目、妙手回春的好醫生。在同行眼中,他們是醫學泰斗,是一座座讓人仰視嘆服的“山峰”。然而很多時候,大家都忽視了他們最本色的身份,他們是共和國軍人,是優秀的共產黨員。
解放軍總醫院的四位百歲軍醫:老年醫學專家牟善初、心外科專家蘇鴻熙、口腔醫學專家周繼林、婦產科專家葉惠方。在革命戰爭時期,他們不懼險阻投身民族解放事業;新中國成立后,他們積極投身興國大業,遭受坎坷挫折仍堅守初心,退休多年依然躬身治病救人一線。他們對黨一生追隨、對事業不懈追求、對病人大愛仁心,展現了愛黨報國、大忠大愛、大醫大德的高貴品質和高尚情操,唱響了人民軍醫忠于黨忠于人民的信仰之歌。
四位百歲專家的世紀人生,厚重而輝煌,令人敬仰,堪為楷模,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光明日報從今日起在《時代先鋒》專欄連續4天刊出四位百歲軍醫的先進事跡,以饗讀者。
牟善初近照。解放軍總醫院供圖
洗得發白的襯衣,領上綴著整齊的補丁,腳下一雙條絨布鞋,百歲軍醫牟善初儒雅而謙和。
他從醫75年,救治過多少垂危生命,培養了多少醫學人才,數不清也說不完;他撰寫的許多學術論文和醫學專著,早已成為國內外不少同行學習的經典。百年淬煉,牟善初初心不改志更堅,盡心守護黎民蒼生,對黨和人民忠心不渝,堪為解放軍總醫院這個“醫學航母”的一面旗幟。
懷揣一心報國的信念
1943年,醫學院畢業生牟善初血氣方剛,懷揣著“驅除日寇,還我河山”的信念,如愿奔赴云南騰沖抗日前線,在炮火紛飛的戰場上,冒死搶救下多位抗日軍人的生命。歷經新舊社會的歷史變遷,牟善初深知,由于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這頭東方雄獅才重新站了起來。
“綠水青山枉自多,華佗無奈小蟲何”。這里的小蟲,說的是血吸蟲。在民間,血吸蟲病也被稱作“瘟神”,因為從前缺醫少藥,老百姓對這種病無可奈何,以致不少村落斷門絕煙、田地荒蕪。
1950年,牟善初受命出征,擔任某血吸蟲防治站副站長,投入到華東地區抗擊血吸蟲病的斗爭中。他日夜走訪病情嚴重的病人和村莊,認真查閱中外書刊記載的相關病例和治療措施,攻克一道道藥學難題。當時,治療血吸蟲病的主要方法是銻劑療法。這種銻劑藥品雖有一定的療效,但毒副作用很大,而且,病人需要連續用藥21天,對肝臟和心臟損害嚴重。
為了尋求減少毒副作用的方法,牟善初夜以繼日地做實驗、分析和總結,成功將對病人毒副作用很大的銻劑使用天數由原來的21天減少到6天。這一結果,使無數病人既免遭了“瘟神”的折磨,又明顯降低了銻劑藥品的毒副作用。
這場大規模疾病戰役,為期數年,大獲全勝。目睹了黨和政府為百姓健康和福祉付出的艱辛和努力,牟善初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其中,為國家培養出一大批血吸蟲病防治人才,自己也如愿光榮加入中國共產黨。
“醫德第一,醫術深通”
牟善初中學時代的國文老師、國學大師季羨林曾這樣評價他:“醫德第一,醫術深通,口碑載道,舉世崇敬。”
一次,解放軍總醫院臨床部一名患者因患急性大葉性肺炎,大劑量用抗菌素后,開始出現嚴重腹瀉,病情危重。來自國內多位專家學者圍坐在一起,進行一次又一次病例會診,難題擺在大家的面前——是先治肺炎,還是先治腹瀉。先治肺炎抗菌素必須繼續用,先治腹瀉就必須停用抗菌素,專家們爭論不休。
“停藥!”牟善初聽取意見后做出的決定,令眾人大吃一驚。一時間,有兩三分鐘竟沒有人說話。
“只要是建立在科學認識上的正確判斷,就一定要勇于堅持,不要怕擔風險。”牟善初的話語鏗鏘有力。他住進病房,24小時不離患者左右,隨時觀察病情的變化。一天、二天、三天,病人的病情果然開始好轉。此時,已過耳順之年的牟善初卻由于體力消耗過大,加之精神上的極度緊張,昏倒在病人的床旁。
40天后,病人竟奇跡般地可以下床活動了。在場的專家和家屬無一不對牟善初表達由衷的欽佩之情。
牟善初的學生、總醫院心血管內科主任醫師葉平,稱牟善初是解放軍總醫院的“定海神針”,她說:“多年來,無論遇到多么復雜的疑難雜癥,救治多么危重的病人,只要有牟老在背后,我們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
“心里滿滿裝著的都是患者”
“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牟善初十分欣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這句名言。他身邊的親人和同事認為,牟老一直在用實際行動踐行這句名言。
生活上低標準,工作上嚴要求。在牟善初70多年的救死扶傷事業史里,他從未因私事向領導和組織提過任何要求。他生活儉樸,至今還穿著帶補丁的襯衣和襪子,但對他人卻毫不吝嗇。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牟善初就拿出5萬元人民幣為家鄉建希望小學。而中國工程院為他頒發的15萬元的光華基金獎金,他分文未取,用此設立了“牟善初醫療保健獎”。
“幾十年來,牟善初心里滿滿裝著的都是患者。”回憶起父親,女兒牟小威記得父親一直到95歲還堅持到臨床一線查房。這么多年,牟善初甚至沒和家人過一個完整的周末,唯一一張“全家福”,是一張20世紀60年代初期拍下的泛黃舊照。
在女兒的記憶里,牟善初總是很忙:“好不容易有點空閑,他都用在了圖書館和書房。書中的很多內容他能背下來,學生們都尊稱他為‘活字典’。”作為一名醫生,牟善初始終堅持追蹤醫學前沿,即使90多歲生病住院,他仍在研讀最新的醫學雜志。
“治病救人不是索取,更不是交易。知識和技能是人民培養的,解除病人的痛苦是我應盡的責任。”牟善初在回憶文章《暮年憶舊》里說。一日深夜,牟善初為搶救病人,獨自徒步往病房趕,途經工地時摔了一跤,半邊臉立刻就腫了。那一年,他88歲。
“我和患者的關系好似大樹離不開泥土。”在90歲生日和從醫65周年紀念會上,牟善初感慨道。
走過世紀人生,百歲老軍醫、老黨員牟善初善始善終。至人牟善初,大醫牟善初。
《光明日報》( 2016年12月13日 01版)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