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下午,在第三屆世界互聯網大會新媒體發展論壇“建設更加可信的互聯網”上,國內外媒體業人士圍繞內容可信、編排可信、網民誠信探討如何建設更加可信的互聯網。
“網絡的力量在集合,集合的基礎是信任,可信才是互聯網生存和發展的根本與前提。” 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副主任任賢良在致辭中說道。
對于網絡可信環境的需求到底有多迫切?任賢良列舉了一組數據來例證:2016年上半年,我國電信的詐騙案達28.7萬起,造成損失八十余億元,甚至有剛剛被錄取的花季女大學生因電信詐騙離世過早的凋謝;2015年互聯網金融的P2P平臺,有2595家,但是有跑路問題的平臺達到了488家。
對此,國內外媒體從業者從各自行業的角度出發,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上海報業集團社長裘新認為,互聯網的快速、便捷和豐富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大大縮短了信息發布者和受眾之間的距離,加快了傳播的速度,擴大了傳播的效果,另一方面,內容的低俗、傳播謠言、抄襲泛濫、垃圾信息等時有發生,暴露出主體責任的缺位。
當下,傳播環境加速演變,主流媒體在向新興媒體轉型時,價值的主心骨和坐標系不能變。
“渠道可以變、平臺可以變、形式可以變,真實性和公信力始終是媒體必須秉承的品質。”裘新強調說。
央視網總經理、總編輯錢蔚認為,談可信這個問題最根本的常識是抵制短期利益的誘惑,不用猛料博取眼球。
阿里巴巴大文娛戰略和投資委員會主席古永鏘說:“作為一個互聯網人,我們做文化娛樂這塊有很大的社會責任。” 古永鏘說,現在互聯網很多虛假的、負能量的東西,怎么做到真實可信,這一點在阿里整體的大文娛布局里面都有所著重。無論是平臺建立生態,還是在視頻和圖文雙矩陣的布局里面,阿里大文娛的目標是要做到真實可信和正能量。
領英執行主席、聯合創始人 里德·霍夫曼表示,對于領英來說,網絡信任有助于招募人才,它告訴我們可以招募誰,誰比較可信,依賴誰的專業知識。“信任有助于商務,你知道和誰打交道,你知道達成協議就會履行。” 霍夫曼說。
除了內容真實性這一根本需求,技術的快速更迭給了損害網絡可信環境的因素隱匿的空間。任賢良指出,要加強對新技術、新應用的技術審查,“裝好剎車再上路”。
當下,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作為科技引擎,已經服務于內容創作和傳播。
鳳凰投資的一點資訊在這方面有實際的應用,鳳凰新媒體首席執行官劉爽有他的擔憂。劉爽介紹說,運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之后,出現了一個比人的編輯還厲害的編輯,叫算法編輯。算法編輯可以通過海量的計算抓取最能博取點擊的文章,通過大數據精準推送用戶感興趣的新聞。
“算法編輯也可能會帶來陷阱。”劉爽認為,算法的點擊推薦模式會帶來的閱讀淺薄化甚至低俗化,個體的信息孤島化以及閱讀和視野的狹窄和偏見。他最后強調,有責任的媒體要平衡個性化閱讀和共性化閱讀。
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王一彪認為,互聯網各個領域,都應當從可信這個維度去研發和應用網絡技術,通過各方面的不懈努力,讓人工智能成為新聞事實核查的利器。
[責任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