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故事:邊城軍民情
“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主題采訪走進重慶秀山
中青在線訊(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田文生 實習生 喬夢雨)14日,“長征路上奔小康”重慶全媒體“走轉改”采訪團行至革命老區重慶東南部的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這里東鄰湘西,也是沈從文所著《邊城》的原型地。
采訪團成員在路邊拍攝“秀山45拐”
秀山45拐
秀山地處武陵山腹地,沿著蜿蜒的山路經過“秀山45拐”,采訪團一行到達縣城東北40公里處的川河鄉楠木村,這里是紅軍川河蓋戰斗遺址,有一座高10.5米的紀念碑。
霧中的川河蓋戰斗紀念碑
1934年10月27日,紅二、六軍團在酉陽縣南腰界勝利會師后,為了配合中央紅軍長征,黔東獨立師700余人在特委書記兼黔東獨立師政委段蘇權和師長王光澤的帶領下,11月25日進入秀山縣境地,在邑梅(今梅江)遭遇戰中,段蘇權負傷并與部隊失聯,師長王光澤繼續率領部隊東進。
10月27日部隊進入川河蓋,行至大板場時突遭民團交代章部的攔截,損失慘重,師長王光澤在龍潭英勇就義,獨立師大部分犧牲,只有數十人突出重圍到達湘西。川河蓋戰斗雖然慘遭失敗,但在我黨我軍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采訪團成員在紅軍洞
另一方面,27日早間,土家族農民李木富聞訊趕至蘇家坡,將段蘇權背至靈官廟救治。兩日后,又乘夜將他藏于山間的一個山洞。李木富夫妻不顧個人安危,每日為其求醫送藥,此地鄉鄰皆守口如瓶。多方關照下,段蘇權養傷1月有余,康復歸隊。
1984年,秀山縣政府向李木富老人(左二)贈送題寫著“紅軍的親人”的匾額(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
1983年,已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政委、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的段蘇權回到闊別多年的秀山,參加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成立大會,但卻沒能如愿找到李木富。
后來,秀山縣武裝部尋訪到李木富,段蘇權托人問李木富需要什么幫助,李木富說自己什么也不要,只希望能在村前的河上架一座橋,方便父老鄉親。于是,由段蘇權出資、村民們出力的一座水泥橋建了起來,村民們親切地稱它為“紅軍橋”。
[責任編輯:黃露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