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講話,蘊含了馬克思主義政治家的戰略思維、歷史思維、辯證思維、創新思維和底線思維等一系列治國理政的科學思維。學習這些講話,有助于我們在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時擁有科學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黨建網微平臺為您梳理總書記講話中這些精彩觀點。
高瞻遠矚的戰略思維
戰略問題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的根本性問題。戰略上判斷得準確,戰略上謀劃得科學,戰略上贏得主動,黨和人民事業就大有希望。
——2014年8月20日習近平在紀念鄧小平同志誕辰11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
戰略思維,是指從全局視角和長遠眼光把握事物發展總體趨勢和方向、客觀辯證地思考和處理問題的科學思維。習近平審時度勢地提出了許多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戰略觀點,體現出馬克思主義戰略家的全局觀、整體觀和敏銳的洞察力、預見性,是系統的戰略規劃、清晰的戰略目標、明確的戰略任務和具體的戰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戰略思維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善于從全局視角謀劃問題。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調研考察時,首次完整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問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治國理政總方略,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們黨治國理政的重大戰略思想和戰略布局,彰顯出“審大小而圖之,酌緩急而布之;連上下而通之,衡內外而施之”的政治智慧。他多次強調在改革和發展的各項工作中都要有戰略思維,要善于觀大勢、謀大事,站在國內國際兩個大局、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來思考和研究問題;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找準工作切入點和著力點,做到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二是善于從長遠眼光思考問題。2012年11月29日,在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宏偉戰略愿景。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他全面系統地闡述了這一愿景,強調實現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三是善于從整體思路上把握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有機整體,相輔相成,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這些論述體現出習近平總書記注重把握問題的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系統性、整體性,體現出“智者見于未萌”。
習近平總書記的戰略思維觀啟迪我們:要善于站在時代前沿和戰略全局的高度觀察、思考和處理問題,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局部與全局、現象與本質的關系,從現實前瞻長遠、從局部把握全局、從現象透視本質,以小見大、見微知著,謹防“見事遲”,克服急功近利、只見現象不見本質等問題,避免坐井觀天的局限性和一葉障目的片面性,不斷提升戰略思維能力。
以史為鑒的歷史思維
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
——2011年9月1日習近平在中央黨校秋季學期開學典禮上的講話
歷史思維,是指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從歷史視野和發展規律中思考分析問題、把握前進方向、指導現實工作的科學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善于把事物放在歷史長河中來考察,從正反兩方面歷史經驗教訓中來總結,從歷史分析中判斷未來的發展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歷史思維突出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高度重視學習歷史特別是黨的歷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學歷史可以“看成敗、鑒得失、知興替”,他要求各級領導干部“要認真學習黨史、國史,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二是善于總結黨的歷史。總書記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來之不易的歷程。他指出,“這條道路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走出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走出來的,是在對近代以來170多年中華民族發展歷程的深刻總結中走出來的,是在對中華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傳承中走出來的”。三是科學對待黨的歷史。總書記提出要正確認識和處理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的辯證關系,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他強調應采取全面、歷史的科學分析方法,客觀、公允地看待黨的領袖人物。“不能把歷史順境中的成功簡單歸功于個人,也不能把歷史逆境中的挫折簡單歸咎于個人。”這些內容深化和發展了歷史唯物主義的方法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觀。四是善于運用歷史。借鑒和運用歷史經驗,是習近平總書記一貫重視并倡導的做好領導工作的重要思想和方法。他強調,“歷史的經驗值得注意,歷史的教訓更應引以為戒”,領導干部不管處在哪個層次和崗位,都應該讀點歷史,從中汲取有益于加強修養、做好工作的智慧和營養,不斷提高認識能力和精神境界,不斷提升領導工作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的歷史思維觀啟迪我們:歷史之中有智慧、歷史之中有營養,要在對歷史的深入學習思考中汲取前行的智慧、養分和力量,在現實工作中照好歷史這面鏡子,既要善于總結和汲取歷史上的經驗教訓,做到以史為鑒、更好走向未來,又要善于總結和汲取工作中的經驗教訓,做到修正錯誤、更好前進發展,做到學以增智、學以修身、學以致用,不斷提升歷史思維能力。
蹄疾步穩的辯證思維
“穩”也好,“改”也好,是辯證統一、互為條件的。一靜一動,靜要有定力,動要有秩序,關鍵是要把握好這兩者之間的度。
——2013年12月習近平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
辯證思維,是指運用唯物辯證法觀察事物、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辯證思維能力就是承認矛盾、分析矛盾、解決矛盾,善于抓住關鍵、找準重點、洞察事物發展規律的能力。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辯證思維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堅持“兩點論”,看問題一分為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不能非此即彼,要用辯證法,要講兩點論,要找平衡點。要一分為二看問題,既要看到形勢中有利的一面,也要看到不利的一面。“改革是由問題倒逼而產生,又在不斷解決問題中而深化。”對改革進程中已經出現和可能出現的問題,困難要一個一個克服,問題要一個一個解決,既敢于出招又善于應招,做到“蹄疾而步穩”。這就要求我們只有一分為二看事物、多個角度想問題,才能避免“盲人摸象”、以偏概全。二是堅持“重點論”,抓重點帶一般。總書記指出,在任何工作中,我們既要講兩點論,又要講重點論。沒有主次,不加區別,眉毛胡子一把抓,是做不好工作的。搞改革“要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抓住關鍵問題進一步研究思考,著力推動解決我國發展面臨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問題。”這些內容深化了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和方法論。三是堅持“轉化論”,量變引起質變。“小洞不補,大洞吃苦”,“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蠹眾而木折,隙大而墻壞”,“堤潰蟻穴,氣泄針芒”,“巴豆雖小壞腸胃,酒杯不深淹死人”,這些形象的語言生動地反映出“小事小節是一面鏡子,能夠反映人品,反映作風。小事小節中有黨性,有原則,有人格”。這些論述體現了萬事嚴中取、“一處弛則百處懈”的深刻道理。
習近平總書記的辯證思維觀啟迪我們:要堅持統籌兼顧的方法,處理好“樹木”與“森林”的關系,增強工作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有機統一,學會“彈鋼琴”,突出工作重點、抓住關鍵環節、實現綱舉目張,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芝麻西瓜一起抱;堅持“轉化論”,“禍患常積于忽微”,抓早抓小、防微杜漸,防止由量變到質變、由小錯釀大錯、由“破紀”而“破法”,不斷提升辯證思維能力。
與時俱進的創新思維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
——2013年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一百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
創新思維,是指馬克思主義因時制宜、知難而進、開拓創新的科學思維。“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大到一個國家在世界舞臺上站穩腳跟,小到一個地方、一個企業,創新都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創新思維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創新的巨大作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人類發展歷史,創新始終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終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二是注重創新的方式方法。關于科技創新,總書記多次強調,科技創新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建設科技創新高地,不斷提高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關于理論創新,“理論創新只能從問題開始,理論創新的過程就是發現問題、篩選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關于宣傳思想工作創新,“重點要抓好理念創新、手段創新、基層工作創新”。關于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永恒主題”。三是注重弘揚創新精神,培育符合創新發展要求的人才隊伍。創新精神、創新能力是衡量領導干部素質高低、能力大小的重要標準。總書記強調,生活從不眷顧因循守舊、滿足現狀者,從不等待不思進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將更多機遇留給善于和勇于創新的人們。要大興識才愛才敬才用才之風,“在創新實踐中發現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培育人才、在創新事業中凝聚人才”。
習近平總書記的創新思維觀啟迪我們:要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破除迷信、超越陳規,轉變思維習慣、突破思維定勢,強化問題導向,不斷推進理念創新、思路創新、制度創新和方式創新,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造新經驗、開創新局面,“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斷提升創新思維能力。
防患未然的底線思維
堅持底線思維,切實做好工作。
——2013年7月25日習近平在黨外人士座談會上強調
底線思維是指從客觀設定最低目標出發爭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種科學思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善于運用底線思維的方法,凡事從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做到有備無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動權。
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中的底線思維突出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注重運用底線思維思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闡述了一些重要問題的基本底線,體現出對事關黨和國家重大問題的深刻認識和準確把握。在談到政治問題時,他指出,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在談到國家核心利益時,他鏗鏘有力地說,“我們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但決不能放棄我們的正當權益,決不能犧牲國家核心利益”。二是注重運用底線思維把握原則問題。底線,是指最低條件和最低價值標準,是不可逾越的“紅線”。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樹立“紅線”意識。在安全生產方面,他強調“人命關天,發展決不能以犧牲人的生命為代價。這必須作為一條不可逾越的紅線”。在依法辦事方面,他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帶頭依法辦事、遵守法律,牢固確立法律紅線不能觸碰、法律底線不能逾越的觀念。三是注重運用底線思維追求高線目標。底線思維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擔當思維、進取思維,其立足于守底線,但追求的是達高線,要求我們在工作中既要守住底線,又不能無所作為,做到“有守”與“有為”的有機統一。堅持底線思維,按照“宏觀政策要穩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扎實做好各方面工作。
習近平總書記的底線思維觀啟迪我們: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防患未然,“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認真評判決策處事的風險和可能出現的最壞局面,把應對的預案和政策措施謀劃得更充分、更周密;要慎獨慎初慎微,守住做人、做事、做官的底線,守住政治生命線,守住紀律紅線。
(據2016年9月《黨建》雜志,原標題《培育科學思維 促進能力提升》,作者陳杏年)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