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站-91亚洲国产-91性视频-91新网址-在线黄色网页-在线黄色网

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新聞中心  >   時政新聞

專家談內蒙古“十個全覆蓋”:側重解決“發展能力貧困”

2017年01月13日 10:26:27  來源:內蒙古日報
字號:    

  原標題:側重解決重點 實現共享發展——內蒙古“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經驗談

  ●“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核心要義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發展要始終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要讓人民共享

  ●“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是通過政府的“二次分配”來發揮促進共同富裕的職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具體的實踐路徑上則側重解決農村牧區“發展能力貧困”問題

  ●“十個全覆蓋”明確將人民群眾作為評價工程得失的主體,精準地將給予人民的物質利益作為評價民生工程的標準,突出將群眾的主觀感受作為評價工程得失的標準

  ●這種以共享式發展為目標指向和價值取向的寶貴經驗必將會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樹立典范

  □楊洪遠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和政府確定的“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第一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在于“全面”,如果到了2020年,僅僅完成所謂經濟目標的“生產總值”和“人均收入”的翻番,而還有相當大的一部分群眾仍然處于生活貧困狀態,那么這樣的小康是一個不完整、不全面的小康,小康社會的價值蘊含也就會大大降低。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定要在全黨、全國、全社會樹立共享式發展的理念,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不是某一部分人或某幾個利益集團的發展,而是全體人民共同享受改革發展成果的發展。

  在共享式發展的路上,2014年1月,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全面啟動了自治區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民生工程“十個全覆蓋”。目標是用3年時間投資800億元,對處于發展態勢落后、發展能力不足的廣大農村牧區實施危房改造、安全飲水等十個方面的民生保障工程,提高農村牧區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兩年多來,這項民生工程已經取得重大成效,不僅受到基層群眾的普遍擁護,而且這一共享式發展的實踐舉措也為內蒙古未來發展增添了強勁助力。

  以人民群眾為中心是“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核心要義

  進入21世紀以來,以資源經濟為主要驅動力的內蒙古,短短十幾年間,取得了發展的歷史性成就。然而,由于內蒙古地區幅員遼闊,區域結構差異巨大以及資源經濟自身的缺陷,至今內蒙古還有許多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牧區的基礎設施薄弱,公共服務水平低下,當地群眾沒有普遍共享到改革發展成果。據統計,直到2013年底,內蒙古農村牧區還有8868個嘎查村(行政村)不通水泥路,6000多個嘎查村沒有便利的生活設施和娛樂設施,180萬農牧民沒有安全健康的飲用水,157萬農牧民仍然生活在國家貧困線以下,52萬戶農民生活在危房里。

  “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核心要義就是以人民群眾為中心,發展要始終為了人民,發展的成果要讓人民共享。在自治區黨委和各級政府的領導下,在廣大發展能力不足的農村牧區實施危房改造、安全飲水、嘎查村街巷硬化、電力村村通和農網改造、村村通廣播電視通訊、校舍建設及安全改造、嘎查村標準化衛生室建設、標準化文化室建設、便民連鎖超市、農村牧區常駐人口養老醫療低保的十大民生保障工程。自治區黨委和各級政府在制定和實施這項民生工程時,始終以人民的需求為前提,充分考慮基層群眾的意見,對群眾發出的各種聲音都注意傾聽。在具體落實過程中,還針對各地區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統籌兼顧了全體社會成員各方面的利益,始終以人民是否滿意作為“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根本尺度。

  側重解決“發展能力貧困”問題是“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實踐路徑

  如前所述,農村牧區基礎設施薄弱和公共服務水平低下,是制約和影響廣大農牧民公平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的主要因素。這是因為在較長一段時期內,在單純GDP政績考核指標下,不少地方政府偏重經濟增長速度和數字層面的收入水平增加,忽視了培育農村牧區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以至于農村牧區在基礎設施、醫療、社會保障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與城市的差距水平逐漸拉大。單單依靠農村牧區自身的力量來完善和彌補這些差距,很難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是通過政府的“二次分配”來發揮促進共同富裕的職能,發揮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在具體的實踐路徑上則側重解決農村牧區“發展能力貧困”問題。據統計,工程啟動兩年來,已累計投入886億元,實現了9388個行政村全覆蓋,占全區行政村84.4%。今年全國兩會上,內蒙古代表團在回答中外記者提問時表示,要認真總結成績經驗,完善政策舉措,加大推進力度,全面完成剩余2462個行政村的全覆蓋,并將建設范圍擴大到較大的自然村和所有的貧困村,確保到2017年自治區成立70周年時,全面建成工程建設任務,從根本上改變農村牧區的面貌。

  “十個全覆蓋”解決“發展能力貧困”的具體經驗有:

  其一,加大資金投入,努力擴大農村牧區基礎設施的覆蓋面,加快改善基層社區的路、電、水、網絡等問題,并根據具體情況解決廣大農村牧區的通路、通水、通電和通網絡等問題,通過政府主導,使得農村牧區有較強的自我發展的能力。

  其二,大力發展農村牧區的教育、文化、衛生和社會保障等公共事業,穩步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滿足農村牧區基層群眾對教育、文化、衛生和醫療等方面的需求,將共享式發展落到實處。

  其三,在工程實施過程中,除了強調政府作用外,還堅持共享必須共建的原則,即改變以往政府大包大攬、絕對主導的方式,注重激發當地居民實現共享式發展的積極性和內生動力,最大限度地發揮基層群眾的主體作用,如有些地區將“十個全覆蓋”工程與鄉村旅游結合起來,還有的地區把“十個全覆蓋”工程與農牧業現代化建設結合起來,因地制宜地將民生工程與各地區現代化產業有機結合,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地方經濟發展,更夯實了農村牧區發展致富的基礎。

  讓人民有更多的“獲得感”是“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根本目標

  2015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提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顯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之后,“獲得感”一詞正式寫入《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

  “獲得感”一經提出,立刻贏得社會各階層的廣泛關注,這一理念扣準了時代脈搏,表達了人民期望。回顧我國改革發展歷程,從1978年改革開放至今,全體人民普遍獲得了發展紅利,但隨著改革的持續進行,改革進入深水區,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盡管全體社會成員的收益都有所增加,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社會各個階層之間以及作為個體居民之間的差距有所拉大,有相當一部分群眾缺少共享改革成果的“獲得感”。在內蒙古地區,農村牧區群眾較發展比較迅速的城市居民相比,這種感受尤為突出。

  “十個全覆蓋”民生工程的根本目標就是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首先,“十個全覆蓋”明確將人民群眾作為評價工程得失的主體。可喜的是,“十個全覆蓋”在廣大農村牧區被群眾贊譽為“幸福全覆蓋”,可見這項民生工程在基層的受擁戴程度。其次,“十個全覆蓋”精準地將給予人民的物質利益作為評價民生工程的標準。如在具體工作過程中,很多旗縣詳實排查貧困人口的規模、分布、居住條件、貧困原因、脫貧計劃等,落實到人,給予動態管理。通過精準和扎實的工作,切實改善群眾的生活水平,使人民獲得切實的物質利益實惠。再次,“十個全覆蓋”特別關注群眾的心理感受,突出將群眾的主觀感受作為評價工程得失的標準。在關于“十個全覆蓋”的調查和訪談中,得到群眾最多的回復總是:“實施‘十個全覆蓋’以后,我們村里的環境比城里還美呢,日子過得有勁了。”群眾發自肺腑的評價,表明工程的實施給群眾帶來了具體可感的“獲得感”,這是抽象數字所無法描述和體現的。

  綜上所述,從價值理性來看,共享式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必然要求全體人民共享一切社會發展成果。從工具理性來看,共享式發展也是化解當前社會矛盾、推動社會結構轉型、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客觀要求。20世紀50年代,內蒙古自治區就因為維護邊疆穩定、民族團結,促進經濟發展而被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第一代領導人譽為“模范自治區”。十八大以后,內蒙古自治區又率先推出“十個全覆蓋”式的民生保障工程,切實為人民謀福祉,消除貧困,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布局。這種以共享式發展為目標指向和價值取向的寶貴經驗必將會為全國、特別是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的發展樹立典范。

  (作者系內蒙古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教研室主任、博士,內蒙古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責任編輯:王怡然]

相關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 泊头市| 苍山县| 汉川市| 宁陵县| 桂平市| 金溪县| 沙河市| 金塔县| 东阳市| 吐鲁番市| 商丘市| 泗洪县| 宝清县| 洮南市| 武汉市| 汉寿县| 彩票| 甘德县| 江永县| 大厂| 龙岩市| 肥西县| 大渡口区| 巫溪县| 安康市| 南昌市| 游戏| 麻阳| 渭南市| 华蓥市| 宁乡县| 牙克石市| 女性| 新闻| 莱州市| 锦州市| 鹿泉市| 六枝特区| 从江县| 姜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