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警備區逐島礁組織民兵訓練。 農史善攝
中新網海口9月30日電題:探秘三沙警備區:鑄就堅不可摧的南海屏障
作者陶社蘭侯坤
三沙,中國最南端的地級市,是人口最少,面積最大的城市。三沙警備區,中國最年輕的警備區,祖國最南端的國防動員單位,2012年7月24日在永興島正式掛牌組建。遼闊的三沙海域,南海的一島一礁、一海一洲,都留下了警備區官兵守一方國土、護一方平安,在南海深處用忠誠踐行使命,獻身強軍實踐的足跡。
用使命和血性鍛造為國守海的一線尖兵
組建伊始,永興島一座有著近30年歷史的招待所里,三沙警備區5位臨危受命,有著豐富的帶兵經歷和工作履歷的“老兵們”為警備區的未來把脈定向。他們深知:三沙警備區身處南海維權一線,軍事斗爭最前沿,要區別于一般警備區的職能任務和建設標準,要把警備區建成南海斗爭的一線尖兵、海防體系的前沿支點、南海維權的重要力量、地方施政的可靠力量、軍民融合的生動范例。
在警備區有這樣一組數據:4年來,從司令員、政委,到普通士兵,他們的足跡遍布南海每個角落,人均超過3萬海里。
南海波詭云譎,形勢復雜嚴峻。三沙警備區處在南海前沿、前哨、前線地位,誰能對未來戰場了如指掌,誰就搶得了先機。
2012年7月,司令員蔡喜宏一上任就帶著黨委班子成員和機關參謀在西沙跑了5天5夜,南沙又漂了9天9夜,登上了西沙所有島礁和南沙我國實際控制島礁。
1983年從軍校畢業后,蔡喜宏這位1.9米大個子的湖南軍人就與南海結下不解之緣。南海的所有島礁,他不知跑了多少次。成為三沙警備區司令員后,每到一個島礁,都會感到肩上的責任更重。
忘戰必危,警備區官兵們比誰都清楚,戰爭離我們有多近。除了一般參謀應知應會課目外,官兵們給自己層層加碼:游泳、抗眩暈訓練、船艇駕駛、衛星通信、外語……從畏海、避海到知海、懂海、愛海,一批熟悉南海政策法規、了解周邊國家和軍隊情況、掌握南海島礁環境和水文狀況的“南海通”活躍在三沙各個島礁上。
仲夏時節,南海深處某海域。一場帶實戰背景的綜合演習正如火如荼展開:數十艘大噸位漁船劈波斬浪駛向集結海域,途中演練編隊航渡、彈藥油料補充、衛星通信聯絡、海上防護偽裝和海上破障等多個實戰內容。
在警備區,官兵們深知“武藝練不精事小,禍國殃民事大!”戰場在哪里,就在哪里練兵,就要練就能掌控戰場的兵!
陸軍現役最大某型綜合保障船列裝警備區,面對無人員編制、無營區碼頭、無保障基地,這群從海軍、陸軍抽調來的熱血男兒立下了軍令狀:不把這艘船開進南海,不啃下這塊“硬骨頭”,誓不還家!船長甘滔帶頭打起背包住進了還在施工的船艙。
2015年11月22日,警備區參謀長陳勝云帶著綜合保障船從大連起航,經過9個晝夜,跨黃海、渤海、東海、南海四大海域,航行1900海里,駛入南海,停靠在海口秀英港時,所有人都流下了熱淚。他們同樣創造了歷史:陸軍現役最大船艇首次橫跨四大海域遠距離復雜海況航行;陸軍船艇首次開進三沙,改寫了三沙沒有陸船的歷史……
三沙警備區組織民兵對島礁進行常態化巡邏。 李書兵攝
“捍衛主權,大海就是我們的熱血疆場”
守一方國土,決不把領土守小了,決不把主權守丟了。警備區官兵用生命詮釋著這一誓言。
浪花礁,南海深處一個不尋常的大地坐標,更是一個屬于三沙警備區官兵的精神坐標,它記錄著官兵們與大海搏斗的記憶。
2014年2月,西沙浪花礁3塊領海基點主權碑被損毀,周邊聚集了大量不明國籍漁船。“事關國家主權,怕死就別在三沙干!” 面對超過3米的風浪,政委廖朝毅、三沙市副市長馮文海帶著永興人武部部長符志輝和民兵冒著生命危險趕赴一線。符志輝面對2艘漁船的瘋狂沖撞,整個人被甩到海里,因及時抓住纜繩才保住性命。廖朝毅在抵近礁盤時因為風浪太大被打翻在船上,胳膊脫臼。他強忍著劇痛指揮人員完成拍照、測量、取證工作,并及時上報情況,為國家外交斗爭提供第一手資料。
三沙警備區組織官兵進行搶灘登陸、海上搏擊等多個科目訓練,提高官兵軍事素質。 李書兵攝
在警備區,官兵們與死神擦肩而過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
2013年10月,后勤部長張峰帶民兵在趙述島海域巡航時,發現2艘外籍漁船非法侵入領海,當大家準備登臨繳獲作業工具時,對方1名漁民準備點燃炸藥,張峰眼疾手快一把奪過炸藥扔到海里,避免了一場災難的發生。
三沙警備區現役官兵與島礁民兵正在常態化訓練。 農史善攝
“樂守天涯,大海就是我們的美麗家園”
吃飯、睡覺、上廁所,在平常人看來最幸福的三件事,警備區官兵們卻成了“三最怕”。當前身是陸軍的警備區官兵走到這片海時,暈船等現實問題對他們提出了考驗。
政委廖朝毅告訴記者,目前,警備區幾乎每名干部都去過西沙、南沙所有的島礁,有三分之一去過中沙黃巖島。“都是二三十歲的娃娃,常年在海上風吹日曬再加上勞累,都比同齡人老了很多!”說起這些,這個從軍近40年的老兵對自己的兵充滿疼愛。
政治部干事楊志剛,保持著連續在船上工作60天的紀錄。他告訴記者自己暈船最嚴重時的經歷:上千噸的船身被風浪拍打劇烈搖晃,胃里翻江倒海,一會就吐得一嘴藥味,人窩在船艙一角頭疼欲裂,無法入睡。
去年11月,廣西籍戰士農史善在南沙執行任務時突遇強對流天氣,風浪攪著海水從船頂傾泄而下沖進船艙,房間的物品因為船搖晃的幅度太大東倒西歪。晚上睡覺的時候,他從床鋪上被甩下來好幾回,胳膊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他索性拿繩子把自己在床板上捆了兩道。后來這個土辦法被警備區官兵廣泛流傳。
以島為家、以船為家、以海為家。這是警備區每名官兵的人生信條。就是這樣一群人,扎根海島在自己的崗位上默默奉獻著。每一個人物背后,都藏著和大海結緣的故事。
四級軍士長鄭敏炎坐了18個小時的船到達永興島執勤,卻接到愛人打來電話,5歲的孩子被查出慢性腎炎。堂堂七尺男兒,坐在碼頭望著輪船遠去的影子越來越小,一根接一根獨自抽完了一包煙。
一位詩人去了一趟西沙,寫下這樣的話:在這里,風景固然美麗,但是靈魂更令人深深地仰視,朝圣!(完)
推薦閱讀:痛斥“美國南海風水論”的道長登上了西沙永興島
[責任編輯:張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