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調研考察時,引用詩句“不破樓蘭終不還”強調了各級黨政部門和廣大黨員對于脫貧攻堅的的堅定決心和意志。
在中央網信辦主辦“長征路上奔小康”網絡媒體“走轉改”大型主題采訪活動中,人民論壇網(微信號:rmltwz)記者常妍隨行來到了江西省國家扶貧工作重點縣——于都縣、興國縣等進行了實地采訪,以下是途中的真實感受和思考。
82年前,8萬多紅軍戰士從于都出發開始長征,不畏艱險、浴血奮戰,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烈士達1.1萬人。在興國縣23179位烈士英名鐫刻在“革命烈士英名碑”上。據統計,僅犧牲在長征路上的興國籍官兵就有12038人,幾乎每一公里就有一位興國籍將士倒下。為了勝利,革命老區做出了大量犧牲和斗爭。如今,這片灑滿英烈熱血的紅土地上,老區人民生活的怎么樣?
李考鳳,興國縣杰村鄉含田村的村民,見到她時,正在蔬菜大棚里勞作。被問及如今的生活,她一下打開了話匣子:“以前種地只夠家里吃,沒什么收入,現在農閑時在這兒種菜,一個月有1800多元呢”。她樸實的笑容讓人感到一陣溫暖。
如果說長征路上,紅色革命和紅色政權建立的故事,帶給人更多敬畏和追懷,那么,在田間地頭、生產一線,看到老區群眾脫貧致富,像一股清流溫暖心田:在當地政府的精準扶貧下,老區人民在網上賣臍橙、油茶等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曾經貧窮的“紅軍村”華屋村村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小洋房”,還組建了專業合作社,大力發展農業特色產業,形成了“山上種油茶、田間種蔬菜、荒坡養蜜蜂”的產業發展格局;喬遷新居的江西省于都縣古嶂新村的陳佛生高興的說:“31歲的兒子終于討到了媳婦兒”……凡此種種,不一而足,江西2018年預計消除絕對貧困,當前群眾脫貧致富忙,干勁十足。
采訪脫貧的同時,我也在思索:江西省近年脫貧卓有成效,是否其中有些典型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是中央長期的既定方針。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繼續強調家庭經營在農業中的基礎性地位,明確提出“三權分離”,即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相互分離,回應了家庭經營本身的產權構造問題,這是一個重要的經驗總結,也是理論的繼承和創新。那么,在此次在江西實地采訪中,脫貧致富的具體舉措背后是怎樣的機制在起作用?假如我是一個貧困戶,是否可以拷貝這個模式脫貧?
假如我是一個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沒錢沒技術怎么辦?
以李考鳳所在的含田村為例,政府和銀行簽訂產業扶貧基金:油茶貸,給每戶貧困戶提供2萬元政府貼息貸款,貧困戶可以用種植油茶的5畝地入股,在油茶生長的前5年種植期,以每年15%的收益給貧困戶,每年股權收益是3000元。在萬畝油茶種植基地,實行“五統一分”經營模式,通過股權分紅、扶貧信貸資金入股等方式與貧困戶構建利益聯結,輻射帶動杰村鄉452戶貧困戶參與發展油茶產業。
而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于都古嶂村,村民集體搬遷到古嶂新村,貧困戶統一安裝了5000瓦光伏發電板。一年發電可以達到6500度,按每度電收購價1.18元計算,每戶村民每年可以收益5000多元錢。羅坳鎮黨委書記謝榮生介紹道,在光伏發電前期投入上,初裝費7.6元每瓦,其中政府補貼1元每瓦,企業贊助1元每瓦,這樣建檔立卡貧困戶實際初裝費5.6元每瓦,以每戶安裝5000瓦光伏發電板來算,初裝總費用為2.8萬元,這可以從銀行全額貸款,村民只需簽訂一個貸款協議,政府財政將予以5年全額貼息,也就是說,村民不需要拿一塊錢,就可以安裝起來,只需從以后的收益當中還本還息。
有了收入是好事,可家里人多不夠分怎么辦?
以李考鳳所在的含田村為例,可以把土地流轉給龍頭企業,統一進行土壤整理,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直接去大棚蔬菜里種植蘆筍、黃瓜、西紅柿等無公害蔬菜,賺取勞務費補貼家用。基地與企業、超市和學生營養餐供應鏈對接,直接帶動30戶貧困戶種植蔬菜。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不想流轉怎么辦?
不想土地流轉的貧困戶,可以加入合作社,成為合作社社員。合作社免費提供種苗、肥料、技術指導等。含田村種植的百畝白蓮,通過“合作社+基地+農戶”吸收了27戶貧困戶成為社員,以市場價收購社員的白蓮,預計畝產增收4000元。
種植久了有了經驗技術,卻把土地流轉出去沒有地了,咋整?
可以反租倒包,公司和農戶之間根據農田質量評估,約定畝產多少斤可以免收租金,這樣充分調到農民的積極性。在含田村,通過反租倒包,實現戶均年增收2萬元。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在精準脫貧江西農村實踐中,土地歸集體所有,農戶具有承包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公司和合作社的土地經營權又保障了技術和供銷,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脫貧致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責任編輯:盧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