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2日,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在北京發布了《2016中國人類發展報告》,不少新聞報導或者轉載了。新聞中說,以“人類發展指數”(Human Development Index, HDI)為依據,中國已成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是30余年來在人類發展領域中進步最快的國家之一。
按報告中所述,1980年—2014年期間,中國的人類發展指數從0.42增至0.727,成為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在1990年處于低水平人類發展組別的47個國家里,中國是唯一一個在2014年成功躋身高人類發展水平組別的國家。
初看這是一個好消息,經過這么多年,中國總算變成“高水平”了。但是我查到了這個報告在聯合國網站的原始文件之后,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的官網地址,具體的指數排名pdf文件的網址,中文版摘要。)
在這個2014年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中國在188個國家與地區中居然只排第90位。之所以說中國變成了“高人類發展水平國家”,只是因為中國的數值高于0.7了,就成高水平了,有105個國家與地區是“高人類發展水平”的。而“高水平”上面還有一個“極高發展水平”,是指數得分高于0.8的,共有49個國家與地區。低于0.7的又有兩類,0.55到0.7的是“中等人類發展水平”,低于0.55的是“低人類發展水平”。這么一看,感覺有點不太對勁,是不是這報告拿“高水平”這個好詞哄人開心呢?一半以上都高水平,不合理。而且上面還有個“極高水平”,不注意還以為“高水平”就到頂了。
2014人類發展指數排名1-49位,極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地區
2014人類發展指數排名50-105位,高人類發展水平的國家與地區
再仔細看排名,中國這個第90名是并列的,蒙古和斐濟和中國指數得分一樣也是0.727。斯里蘭卡排第73名,領先中國挺多位的。還有約旦、阿爾及利亞之類的國家,都比中國高。這么看來,中國這“人類發展指數”狀況堪憂,搞了30多年,還是不如一堆不怎么樣的發展中國。開個發布會報喜,說發展到“高水平”了,這是怎么一個說法?
這事還是得把HDI的計算方法搞清楚,看看到底怎么回事。
HDI指數計算的基礎數據
聯合國對HDI的計算方法有多次調整。2010年調整以后, HDI的計算只依賴四個基礎數據:
1. 預期人均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2. 平均學校教育年數(Mean years of schooling),25歲以上的人在校受教育的平均年數。
3. 預期學校教育年數(Expected years of schooling),5歲的兒童預期將接受教育的年數。
4. 人均國民收入(Gross National Income per capita,GNIpc),以2011年PPP調整的美元計。
這四個基礎數據是188個國家與地區每個都有的,來源是聯合國組織或者引用的調查。其中的國民收入(GNI),和GDP的概念也差不多。1993年聯合國把GNP改稱為GNI。GNP和GDP一個是國民生產總值,一個是國內生產總值產出,區分內資外資,一般差別不大。所以不要把“人均國民收入”當成是“人均收入”這樣的工資收入數據,它還是和GDP差不多的。
中國的基礎數據是,預期人均壽命75.8歲,平均學校教育年數是7.5年,預期學校教育年數是13.1年。人均國民收入是12547美元,比2014年官方匯率人均GDP數值7485美元上調了約67%,當然其它國家的也上調。調整以后中國的人均數值雖然大了不少,相比匯率GDP排名還低了幾位,別的國家上調得更多。
指數的計算方法
根據四個基礎數據,算出三個指數:壽命指數、教育指數、收入指數。三個指數都試圖歸一化成0到1之間的一個數值,數值越大越好。教育指數又是由兩個次級的教育指數算術平均得來的。最后,HDI指數是壽命指數、教育指數、收入指數三個數值的幾何平均,即三個指數相乘再開三次方,也是一個0到1的數值。
1. 壽命指數
壽命指數 = (預期人均壽命- 20) / (85-20)
這個85是有意義的,相當于設置了一個最高的值,沒有國家與地區高于這個高限。2014年預期人均壽最長的是香港84歲和日本83.7歲。20是一個最低值,如果人均壽命只有20,得分就是0。這個值不是隨便設計的,歷史研究表明,如果一個族群的人均壽命低于20這個生殖年齡,族群就會消失。當然沒有國家這么低,再差的國家多少也能得一些分。2014年預期人均壽命最低的國家是斯威士蘭,只有49歲,當地愛滋病橫行,2006年HIV感染率39.2%,預期壽命低至30多歲,現在是已經好轉了一些。斯威士蘭的壽命指數是0.446。中國的壽命指數是0.858,還算可以。
2. 教育指數
平均學校教育年數指數MYSI = MYS/15
這個歸一化處理更簡單,平均教育年數高達15的,指數值是1.0。2014年平均教育年數最高的是德國和英國的13.1,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13.0,指數值0.87也不太高。聯合國認為沒有國家的教育是完美的。最差的也不會是0,多少會有些分數。尼日爾平均學校教育年數最差為1.5,乍得1.9,非洲還有幾個低于3年的。中國平均教育年數是7.5,MYSI指數值是0.5。
預期學校教育年數指數EYSI = EYS/18
歸一化處理和MYSI一樣,只不過上限變成了18。2014年預期教育年數最高的是澳大利亞的20.2,新西蘭的19.2,冰島的19.0,有些國家超過了18年,就技術處理成18年,指數值為1.0。這些國家的5歲小孩預期在學校超過18,能讀過碩士還高了,不過也可能是在學校里一直混著不畢業。最低的是厄立特里亞的4.1,尼日爾的5.4。中國預期教育年數是13.1,EYSI指數值是0.728。
教育指數 = (MYSI + EYSI) /2
兩個學校教育指數作算術平均就是最終的教育指數。中國的教育指數是0.614。
3. 收入指數
收入指數(II) = (ln(GNIpc)-ln(100))/(ln(75000)-ln(100))
各國的收入指數差距拉得比較大,可能有幾十上百倍的差距,比教育年數與壽命的差距大得多。所以不能拿絕對值差異來算收入指數,不然一堆國家的指數值都是接近于0。對收入數值取自然對數,相當于用對數坐標顯示收入差距,就能看出一些層次了。高限取75000,而不是更高的值,如果有國家收入比這還高就當是75000。2014年人均國民收入最高的是卡塔爾的123124美元,接著是科威特的83961,再高也沒意義了。最低的是中非共和國的581美元和布隆迪的758美元。中國2014年的人均國民收入是12547美元,收入指數是0.730。
4. 最終的HDI指數
HDI指數 = cuberoot(壽命指數*教育指數*收入指數),開三次方作幾何平均。
為什么用幾何平均,而不用算術平均?這是聯合國想搞“一票否決”。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