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保 資料圖
有一群人,一輩子懷揣信仰。他們忠誠俯首,甘為人民的孺子牛;他們九死不悔,為理想披肝瀝膽。他們有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共產黨人! 陳光保就是他們中的一員:16歲參加革命,18歲入黨,63歲離休后還扛著鋤頭開荒辦農場,裸捐助學。他把心都掏給了老百姓,把一生交給了黨。
人民的好縣長
早在海康公社社長、縣長、縣委書記任上,陳光保就是公認的好干部。1970年,時任廣東省湛江市海康縣縣長的陳光保看到南渡河兩岸一眼望不到邊的黃葉,覺得非常心痛。南渡何是雷州人民的母親河,但也是一條災難頻發的河,許多年來讓當地居民苦不堪言。面對群眾期盼的眼神,他決定一定要根治南渡河。
于是,一場人人義務出工修大堤的活動開始了。陳光保身先士卒,日夜吃住在工地,累了、病了也不肯離開半步。經過10年苦戰,南渡河全線筑起一道寬10米、長20公里的攔海大堤,被馴服的河水灌溉著兩岸22萬畝良田,再也不是百姓的心頭痛,海康縣也成為了“金色糧倉”。
1977年至1978年,“廣東包產到戶第一村”北和鎮譚葛村譚葛大隊大膽嘗試包產到戶,一下讓這個“乞丐村”“逃荒村”拔了窮根。當村支書懷著忐忑的心情將這件事匯報給時任縣長的陳光保時,得到的不是質疑,不是制止,而是支持。
1979年11月,陳光保在全縣公社書記會議上力推包產到戶。人們不知道的是,轉年陳光保就被點名參加全省農業工作會議,有人直接拍桌子指責他“搞倒退”。但陳光保橫下一條心:“就算撤我的職,罷我的官,我也要搞包產到戶!”硬把這個“雷”給抗下來了。他說,為官一任,就要造福一方。讓農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屋住,有錢花才是硬道理,為什么不敢干?最終,譚葛村包產到戶的經驗在全省推廣。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