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天下午四五點,都能聽到附近賽車場的汽車轟鳴聲。”陜西省咸陽市涇陽縣涇干街道辦望涇村的村民抱怨道。這個瀝青地面的場地是村民魏某2013年從當地十幾戶村民手中承包來的耕地,2014年建了賽車場,距離望涇村村委會僅幾百米。
“這是今年2月份涇陽縣和涇干街道辦簽訂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涇陽縣環保局副局長拿出一份責任書。在街道辦主任手里也有一份今年2月街道辦和望涇村簽訂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另外,街道辦和望涇村簽訂的另一份責任書《望涇村2016年度目標責任書》中也明確,“土地確權、土地管理和城鄉建設”一項在百分制目標考核中占3分。
然而,街道辦主任和涇陽縣環保局副局長都表示不知道望涇村有非法占用耕地建賽車場的事情,盡管兩年來當地村民已經多次向有關部門反映該情況。
村民多次反映,為何有關部門還不知情?既然簽訂了責任書,是怎么過關的?上級部門又是如何考核和監督的?
“每年年初,各種責任書就紛至沓來,環保責任書、安全生產責任書、食品安全責任書、年度目標責任書等,種類繁多。”當地一位干部表示,這些責任書簽完就擱柜子里了,事前指導、事中管理都跟不上,責任書成了“打白條”。
這樣的例子并不稀缺。
彬縣是咸陽市產煤大縣,煤礦安全生產及采空區村民安置是每年縣政府工作的頭等大事之一。“一開年就召集各煤礦簽訂新一年的煤礦安全責任書,由主管縣領導親自把關。”彬縣礦采空沉陷區治理辦公室負責人白永軍說,各煤礦再把責任分發下礦井、班組及個人,逐級簽訂責任書。
翻閱這些責任書,記者發現縣里和7個煤礦企業簽訂的責任書內容幾乎一樣,但每個煤礦的年產量、生產條件、員工結構、所處自然環境等均不同,這樣空泛的責任書能有多大效果?
縣城西北方向的塬上有一個西堡村,從2014年開始村民們陸續發現自家房子出現裂縫,開始以為是地基問題,最后才知道原來房子建在了采空區。
在今年5月彬縣機關效能建設工作考核中,該村所在的鎮政府被扣除了8分,其中扣分最多的一項來自信訪局的考核,兩項信訪內容均與此有關。一項是村民反映因燕家河煤礦采空導致該村出現地質災害問題一直未辦結,另一起則是煤礦污染及經濟補償問題。
彬縣從2014年7月起實施《彬縣撤離煤礦采空沉陷區三年行動計劃方案》,計劃用3到5年時間,對全縣煤礦采空沉陷區受災群眾,采取貨幣補償、建設安置房、加固維修、整體搬遷等方式進行安置。
“2014年6月30日之前,由政府出資安置村民。之后,安置資金由企業承擔。為了安置西堡村村民,政府征了50畝地新建安置點,設計工作已結束。受災嚴重的群眾住進了家和社區,其余群眾先行安置在活動板房內。”白永軍介紹。
目標責任書簽了、考核也過關了,但村民們依舊疑慮:這些活動板房仍建在采空區,同樣受到沉陷影響,住房安全能否保障?
簽訂責任書,是為了將責任落實到人,增強工作主動性和責任感,推動工作落細落小落實。那些彼此心照不宣、虛晃一槍的責任書,變了味走了樣,起不到任何作用,無非是多浪費一些紙張、多開支一些會議費用、多犧牲一些干部干工作的時間,必須堅決整改糾正。
——編 后
(張丹華)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