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別人不要再失去兒子”
今天離李磊、楊樹朋兩名烈士遠去已12天。回國進行短暫遺體告別后,兩人遺體已于昨日進行火化,并于當晚由親人帶回各自老家安葬。
22歲的李磊,在揚帆追夢的開端畫上了休止符。33歲的楊樹朋,在而立之年蓬勃之時突然隕落。
京華時報記者走近李磊烈士的生平,帶您了解這個短暫的生命中閃耀的光芒。
烈士回家鳴槍送別
維和英雄們回家了。昨日,河南許昌殯儀館,上千名戰友和市民胸戴白花,手纏黑紗,集體默哀三分鐘,為犧牲烈士做最后的送別。58名持槍禮兵,鳴槍6響,代表著烈士參加6個月維和時間。
12天前,一枚火箭彈擊中中國維和步兵營裝甲車,造成車上7位中國維和士兵傷亡,其中李磊和楊樹朋壯烈犧牲。
黃菊做底,映襯著“維和英雄”四字格外醒目。在百合和白菊的花叢簇擁下,李磊和大他11歲的楊樹朋身蓋國旗,安靜地躺在其中。照片上帥氣的英姿,仿佛他倆從未曾離去。當天追悼大會后,兩位烈士的遺體被火化。隨后,由他們的親人帶回各自老家四川和山東進行安葬。
剛過完22歲生日的李磊,朋友圈曬出了一頂“UN”頭盔,對他自己來說,這是最好的禮物,也是他“維和夢”實現的見證。然而時隔3天,他和他的夢想永遠定格在了南蘇丹朱巴的一場沖突中。
走進李磊所在部隊,第20集團軍修理營。這是李磊和部隊結緣的地方,也是他夢想起航的場所。在他所在連隊宿舍,戰友們正在整理剛從南蘇丹取回來的遺物,桌上一排醒目的聯合國藍,更多像是榮歸故里的愿景。直到床邊一件沾了血跡的陸軍迷彩上衣映入眼簾,才感受到這是一位為世界和平犧牲的年輕人。在“CHINAARMY”的右胸標上,最后四個字母已完全被鮮血染紅,至今仍未褪去。
維和派遣的第一份申請
何平是李磊的老班長,先后三次赴南蘇丹維和,在一次形勢教育會上,李磊的一番話讓他對這個90后另眼相看。
“如果打起仗了,你去不去?”何平問臺下的人。
“肯定去,軍人天生為打仗,能上戰場是我的光榮。”李磊第一個站起來發言。
“如果犧牲了怎么辦?”何平想看看這個孩子如何回答。
李磊堅定地說:“如果我犧牲了,也是我的光榮,能夠為祖國獻出生命,是我無上的光榮,就當落在海里邊,延伸祖國的大陸架,為祖國增加領土。”
何平作為一名老兵,頓時對這個年輕的小伙子燃起敬佩之情。許多認識他的人都會這么說,“他的認識已經遠遠超越了他的年齡。”殊不知,他才是一個22歲的年輕人。作為同齡兵,他是第一個入黨的人。
同樣的,軍人的意志非一朝一夕煉成,只待亮劍的那一刻。一直有著“維和夢”的李磊終于在去年年底有了希望。連隊抽組赴南蘇丹維和人員時,李磊第一個向連隊遞交了“申請書”。據連長董曉兵回憶,李磊想要出去維和已經打聽很久了,他打聽的不是待遇,而是自己專業對口的任務,比如南蘇丹都有哪些車型,出現故障具體應該如何保障等,平常他就開始為執行維和步兵營任務做準備。第一次部隊招工程兵,由于專業不對口,他沒有去成,而這次剛好有一個修車的名額,“當時他就已經對參加維和的風險做好了準備”。
至于他為何那么執著地想要執行維和任務,李磊跟連長說:“這是很好的機會,也一直是我的理想,我想出去見識一下。這既是對維修保障能力的檢驗,也是個人從軍價值的體現。”
大寫的“UN”與夢想
翻看一個人的日記和朋友圈,最容易走進一個人的內心。1994年出生的李磊看似一個大男孩,心聲卻并不稚嫩。人生的抱負在字里行間處處體現。
今年3月27日,在南蘇丹的李磊曾發出這樣一條微信:“軍人在無名的前線為祖國犧牲的時候,倒下的地方就是墳墓,軍裝就是壽衣,穿軍裝就要有這樣的覺悟。”
在日記中的最后一篇里,他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是彼此人生的過客,假如有一天我走了,你們不要想我,這些都是我自己的選擇,我自己無悔。”似乎已經預見自己生命一樣。
在去年前往南蘇丹前,李磊做了一本簡報,既關注老一輩革命思想家,也關注現代軍事演練裝備,還有軍營漫畫卡通等。翻開簡報首頁,即是毛澤東語錄,下面備注是:謹記毛主席教誨,走好軍旅生涯每一天。而第二頁則是四名生在四川的老一輩革命領導人,有鄧小平、朱德、賀龍、陳毅,這一頁的備注則是:生在四川是我的驕傲,向前輩們學習。
而在最后幾頁,他的夢想逐漸清晰顯現。他從軍報剪下了一張圖文結合的新聞,頁面左上角是去年5月10日,中國駐南蘇丹維和步兵營醫療分隊在南蘇丹朱巴一處難民營臨時醫療點救治傷者。右下角是中國在南蘇丹維和醫療車。李磊寫了一個大寫加粗的“UN”,用剛硬的字跡寫下了“國際維和——我的夢想”。
“希望他的犧牲能換回和平”
李磊12歲那年父親因肝癌去世,至此和母親相依為命。后來李磊到部隊鍛煉后,母親改嫁有了一個不到2歲的妹妹。如今,兩人陰陽兩隔,母親感覺整個天跟塌了似的。
李磊2011年入伍,在戰友眼中是一個能吃苦,對自己嚴格要求的濃眉大眼的男孩。
2012年3月,他被選送到濟南坦克修理工訓練大隊學習。在9月份學習結束時,他各個方面都表現優異,成為這次學習中唯一一個免考人員。回到駐許楊根思部隊,李磊主要擔負步戰車的維修任務。他總是纏著老班長不厭其煩地請教、學習。修車時,他總是一身油、一身泥,將戰車的零部件裝上卸下,常常汗流浹背。有一次,李磊在維修戰車時,手指被工具砸中出血。他強忍著疼痛,直到把故障車的器件裝配完畢,才走向醫務室。
李磊最近一次回來,是去年年底,他出國參加維和之前。“問他要去多久,他說可能就一年,我們說那邊很危險,他說就是想上前線鍛煉一下。”母親楊彬哭著說。
昨日,看著兒子的遺體靜靜躺在告別廳,臨近火化時,母親再次在他人攙扶下走到兒子面前,痛哭不止。沒人能想象,這個早年失去丈夫,如今又失去兒子的女人的心情。面對采訪,李磊母親擠出一字一句說:“我已經失去了我的兒子,希望他的犧牲能換回和平,別人不要再失去兒子。”
京華時報記者 潘珊菊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