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歸從“鍍金時代”步入“青銅時代”
海歸,曾是高水平、高薪酬的“代名詞”。但近年來,隨著大規模“海歸潮”出現,其素質出現分化,待遇與預期也與此前形成明顯落差。據教育部統計數據,截至去年,我國出國留學回流率已超過50%。業內人士指出,海歸已從“黃金時代”逐步進入“鍍金時代”,現在已步入“青銅時代”。留學人員需要加快適應調整,社會各方對海歸群體也需要寬容與理性,創造條件讓有實力的學子能夠真正報效祖國。
留學生都去哪兒了?
海歸回流率8年間提高一倍
張卓婭是上海一家金融公司的人力資源經理。她說,三四年前,收100份簡歷只有五六個海歸,現在100份簡歷中可能有約20份是海歸投送的。
2007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為14.4萬人,海歸人數為4.4萬人,當年留學歸國與出國留學人數占比為30.5%;到2011年,這一比例達54.8%。去年,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增至52.37萬人,海歸則達40.91萬人,歸國與出國人數比提高至78.1%。
記者采訪發現,除了留學人員數量激增帶來的海歸人數自然增加之外,看好國內發展環境與機遇是“海歸潮”興起的重要因素。在瑞典留學三年、工作兩年后,年近30歲的何岸2015年放棄申請“綠卡”,回到四川成都,在一家網上外送餐飲企業負責市場推廣。
何岸說,西方發達國家往往數十年間社會環境都是靜態的,有的甚至家門口換了塊路牌就算一個大的變化。歸國后發現,都市生活巨大變化的背后處處是商機,“一起出國留學的同學,絕大多數都陸續回國發展了”。
一些國家的工作簽證和移民門檻提高,也加速了“海歸潮”的形成。3年前在法國留學畢業的周宜菁,原計劃先在歐洲工作幾年積攢經驗再回國。然而法國、英國等國家受金融危機影響,收緊留學生工作簽證,保護本國就業崗位,讓她不得不提前回國。“我們一撥10多個中國留學生,除一個嫁給法國人之外,其余的都被迫提前回來。”周宜菁說。
此外,近年來我國政府與企業開展“千人計劃”、跨國引才、設立留學生創業園等項目,也吸引了一大批留學人才回國。人社部副部長湯濤日前表示,2015年,各地人才引進計劃共引進高層次留學人才7542人,2009年以來引進總數達4.4萬人。目前,全國共有留學人員創業園321個,6.7萬名留學人才在園創業。
據教育部統計,改革開放至2007年,我國累計留學出國人數為121.2萬人,累計留學回國人數32萬人,回流率僅26.4%。到2015年底,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404.21萬人,留學回國人數總量達221.86萬人,回流率達54.8%,比2007年提高一倍。
不少專家表示,隨著留學普及,海歸群體“去光環化”將是必然趨勢。因此,留學人員需要加快適應海歸常態化的調整,社會各方對海歸群體也需要寬容與理性,創造條件讓有實力的學子能夠真正報效祖國。
歸國后都干啥去了?
首選北上廣深有人甘當“村官”
海歸回國后都選擇去哪兒發展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無疑是海歸群體的“最愛”。教育部發布的《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15》顯示,參與調查的留學回國人員中,49.34%的人期望在北京、上海、廣州和深圳地區尋找職業發展機會。
《2015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顯示,在海歸就業中,14.3%選擇進入金融業。貿易零售、地產建筑、互聯網業分別占7.2%、6.9%、5.5%。海歸創業領域中,排名前三的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信息技術、貿易零售分別占比18.6%、13.6%、13.6%。
業內人士分析,一方面,海歸留學攻讀的工商金融、高新技術等領域專業,在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能夠獲得更多、更合適的就業選擇機會;另外,當前留學大軍中,帶有教育投資性質的自費留學占據絕大部分,他們在歸國就業時薪酬回報是重要考慮因素,各類企業總部聚集的一線城市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表示,2009年左右調查顯示,當時歸國人員中98%集中在北上廣等大城市,只有2%去了中西部地區。當前北京等地落戶難度增大,而中西部城市通過政策層面吸引人才的力度逐漸加大。有報告顯示,中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調查群體中有11.6%的海歸選擇在成都、西安、武漢、鄭州就業。
從瑞典一所名校獲得輻射監測專業碩士的海歸韋知華,盡管求職9個月才在上海找到工作,但自感已十分慶幸。韋知華說,他所學專業在國內就業非常窄,全上海從業人員不超過100人,就更別提到其他城市了。
而各地基層干部甚至農村村官中,近年來也陸續出現海歸的身影。2011年北京市招考大學生村官首次向歸國留學生放開之后,首次招考便有20人報名參加,其中4人最終被錄取。
2012年,湖南長沙縣引進留學歸國人才當“政府雇員”,吸引了110多名海歸報名,最終10名海歸被選中并被派往鄉鎮基層工作3年。
重慶80后小伙子秦玥飛,2011年從美國耶魯大學留學歸國后,到湖南衡山縣賀家山村當大學生村官。當村官一年多,他借助自己在耶魯參加實踐活動四處籌款的經歷,坐火車四處奔波幫村里各項基礎建設籌集到80多萬元資金。3年期滿后,秦玥飛又被調到另一個鄉鎮的白云村繼續做村官,并創辦“黑土麥田”公益組織,為大學生村官與農村創客提供眾籌平臺。
海歸的光環還在嗎?
投入和薪酬回報落差有點大
記者采訪發現,滿懷預期和憧憬,現實中卻遭遇就業難,成為不少海歸人員的共同遭遇。
曾在澳大利亞留學的張俐(化名)說,她還在緊張趕論文時,國內畢業生就早已在校園招聘中找到工作。她在7月份畢業回國后發現,心儀的單位都已結束招聘。最終還是得靠父母托關系才進入一家國資參股企業工作。
“求職四處受阻,自己的留學和外語優勢,招聘企業并不看重,這讓我多次對當初選擇留學充滿懷疑。”張俐說。
一家知名美資企業人力資源部門的趙蕊說,“外企現在更加注重本土化,有的連英語面試都取消了,只要求能夠簡單交流和讀懂英文郵件就行。”趙蕊說,除少數頂尖商學院外,他們現在更加偏向招聘能腳踏實地的國內畢業大學生。
高額留學投入和實際薪酬的落差,讓海歸難以“屈就”。教育部留學生服務中心對留學歸國人員薪酬區間調查顯示,博士和碩士學位的留學回國人員,月薪主要在5000元至1萬元,而本科和專科畢業海歸的工資多在5000元以下。
從英國攻讀碩士畢業后回國的小董,在各大招聘會都被“潑冷水”。小董說,在英國留學一年花費約50萬元人民幣,“本以為可能會比國內畢業生多拿一倍左右的月薪,但事實上薪金水平差不多。”
啟德教育發布的《2014海歸就業力調查報告》調查結果也顯示,約96%的海歸都有拒絕工作OFFER(入職通知)的經歷,其中約62.7%的海歸是因為收入不理想。
記者采訪發現,當前留學主要集中在海外普通高校的經濟管理、語言藝術等商科類和社會科學類學科,或者知名學校的心理學、宗教學等冷門學科,導致求職扎堆熱門崗位,或者所學專業與國內就業難匹配。同時,一些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后,將留學教育當成重要產業來支持,需要大量留學生支付學費來支持教育機構運營,留學幾乎“零門檻”,也讓海外留學教育質量難以保證。
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機構協會會長齊立新認為,海歸群體在國際化視野、獨立思考工作、快速適應與溝通等方面都具有相應優勢,無論求職還是創業都會增強發展后勁,“但留學本質上應是對本國理論知識、教育內容、科研條件方面的欠缺,有針對性地到他國補充的短期行為,不應一味對海歸群體進行拔高或者貶低”。
據新華社
[責任編輯:郭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