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和持續加大的經濟下行壓力,中國經濟上半年錄得6.7%的增速,呈階段性企穩態勢。這份來之不易的成績單也引來不少議論,有的聲音糾結于增速是快了還是慢了,有的聲音糾結于“L”形走勢“橫”有多長。實際上,對于宏觀經濟走勢的判斷,不同的利益體角度不同,必然是樂觀者有之,悲觀者也有之,大可不必局限于階段性數據本身,不妨“開闔之間觀大勢”,看經濟發展是否符合預期,是否在合理區間,是否符合經濟規律,是否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壓力,還要看活力。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面臨著轉型升級的嚴峻任務,我們主動作為,不再唯GDP,下定決心調結構、轉方式。要看到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是巨大的。我國尚處在工業化與城市化中期,中西部地區極富市場潛力。同時,高耗能投資增速回落,投資結構更趨優化。更值得關注的是,“雙創”點燃了億萬人的夢想,新的業態、新的技術、新的創意激發出持續發力的動能。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速度,更要看民生。雖然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了,但關乎民生的指標卻很有“溫度”。就業穩是一大亮點。今年上半年城鎮新增就業717萬,完成全年目標任務的71.7%,前5個月31個大城市城鎮調查失業率也保持在5.1%左右;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2.1%,呈現溫和上漲態勢。居民收入穩定增長,農民工收入繼續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
觀察經濟形勢,既要看國內,還要看國外。在世界銀行的最新預測中,今年美日歐經濟增長率僅分別為1.9%、0.5%、1.6%,均低于年初預計。新興經濟體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春季年會上發布了《全球經濟展望》,將2016年中國經濟增速調高了0.2個百分點至6.5%。應該說,一個增長穩定、結構優化、民生托底的中國經濟對全球意義重大。
只有在國際視野下審視中國,用辯證方法來審視形勢,我們才會得出客觀的判斷,正確看待困難和挑戰,增強信心和定力。中國經濟“上半場”的成績為完成全年經濟任務目標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為我們繼續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現中國經濟轉型升級提供了底氣。
“只要精神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越是面對風險和挑戰,越考驗智慧與定力。看清大勢,堅定目標,埋頭苦干,才能“不畏浮云遮望眼”。(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萃華)
[責任編輯:王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