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6月21日下午,正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總理米爾濟約耶夫陪同下,來到布哈拉古城參觀這座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歷史文化名城。這是習近平和夫人彭麗媛參觀一家地毯和絲綢作坊。新華社記者 蘭紅光攝
中國青年網北京6月22日電(記者 趙明)當地時間21日下午,正在對烏茲別克斯坦進行國事訪問的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烏茲別克斯坦總理米爾濟約耶夫陪同下,參觀了被稱為“絲綢之路活化石”的布哈拉古城。參觀中,習近平指出,布哈拉是古絲綢之路上的璀璨明珠。今天的參觀使我們更加深入了解了中烏兩國深厚的歷史淵源,有利于我們傳承絲綢之路精神,增進兩國人民友誼,共同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賦予絲綢之路以全新時代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三年以來,越來越多得到了沿線國家的熱烈響應。倡議順應了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愿望,具有深厚歷史淵源和人文基礎。古代絲綢之路是一條貿易之路,更是一條友誼之路。絲綢之路蘊含的是以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為特征的絲綢之路精神。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提出“一帶一路”倡議,就是要繼承和發揚絲綢之路精神,把我國發展同沿線國家發展結合起來,把中國夢同沿線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賦予古代絲綢之路以全新的時代內涵。
就像前天習近平在波蘭發表的《攜手同心共創未來》講話中所講到的,共商共建“一帶一路”,推動區域經濟繁榮,維護世界和平穩定,順大勢、應民心。“一帶一路”倡議提出3年來,得到沿線國家積極響應,取得明顯進展。這說明,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精神,傳承千年不息;和平合作、開放包容的信念,綿延萬里不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情和發展階段不同,文化上也存在差異,共處時必須相互尊重、包容差異,共事時必須幫貧扶弱、均衡發展。“一帶一路”建設是沿線各國共同的事業,需要大家一起努力,合作好、發展好、分享好。
“一帶一路”的思路和實踐前無古人,但這是絲路精神的傳承和發揚,更是中華民族義利觀的體現。正如習近平所說,我國是“一帶一路”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但建設“一帶一路”不是我們一家的事。“一帶一路”建設不應僅僅著眼于我國自身發展,而是要以我國發展為契機,讓更多國家搭上我國發展快車,幫助他們實現發展目標。我們要在發展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多考慮和照顧其他國家利益。要堅持正確義利觀,以義為先、義利并舉,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為。要統籌我國同沿線國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異性的利益關切,尋找更多利益交匯點,調動沿線國家積極性。
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
在烏茲別克斯坦,除了絲路精神,習近平還提到了“上海精神”。習近平指出,中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兩國人民就共同開辟了偉大的絲綢之路,開啟了中烏友好交往、互學互鑒的歷史。他說,我期待著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立15周年峰會,同各方一道回顧本組織發展歷程,總結合作成果,弘揚“上海精神”,規劃本組織未來。
“上海精神”在本質上和絲路精神是相通甚至一致的。早在2013年9月,習近平接受土、俄、哈、烏、吉五國媒體聯合采訪時說,推動上海合作組織發展要繼續發揚一種精神,即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上海精神”。
互信、互利、平等、協商是促進達成共識、增進友誼的基礎。這八個字環環相扣,缺一不可。“互信”倡導國家間以誠相待,相互尊重各自選擇的發展道路,奉行開放透明政策,在處理矛盾和分歧時相向而行,不斷鞏固友好合作基礎。“互利”強調平衡兼顧參與方利益,挖掘互補潛力,實現合作共贏,不搞零和游戲和一家通吃,不以犧牲別國利益為代價謀求自身利益。“平等”即國家不論大小、貧富、強弱,一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不干涉內政,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協商”指的是通過友好對話和溝通協調促進合作,化解分歧,由此引申出的“協商一致”原則已成為上合組織成員國商議組織發展大計、處理彼此關系的重要準則。
信任實現精誠合作,互惠互利。不論國家大小,實力強弱,都要堅持平等相待,遇事通過協商的方式來解決。決不能恃強凌弱,以大欺小,否則,就不能形成互信,而沒有互信,自然談不上互利。
俗話說,十里不同俗。上合組織國家如此,一帶一路國家更是這樣。這就需要求大同存小異,尊重各國的多樣文明,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和文明標準強加給別國。正如習近平所指出的那樣,務實合作是上海合作組織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原動力。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和觀察員國都位于古絲綢之路沿線。各國有責任把絲綢之路精神和文明傳承下去,發揚光大。“上海精神”,也是絲路精神。
15個冬夏,“上海精神”已成為上合組織賴以生存發展的根基,代表了當今國際關系發展方向。三載春秋,“一帶一路”建設不斷推進,古絲綢之路上“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精神薪火相傳,閃耀著新的時代光芒。
發展是永恒的主題,也是各國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絲路精神和“上海精神”,目的都是打造利益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在世界經濟復蘇緩慢的背景下,絲路精神也好,“上海精神”也好,都尤顯可貴。兩種精神閃耀著中華民族的智慧,將中國發展同世界各國的發展結合起來,也把中國夢同各國人民的夢想結合起來。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李學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