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專家趙柏惠帶領團隊進行手術。 葉曉嵐供圖 攝
“希望之光”團隊在岱山縣開展講座培訓。 葉曉嵐供圖 攝
中新網杭州5月17日電(王逸飛)“省里專家給我做了子宮肌瘤微創手術,現在身體已經完全恢復了,原來家里人非常擔心,打算去外地治病。”在浙江省舟山市岱山縣,說起自己的治病過程,居民黃明娜都會強調,“現在縣城里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踏實了”。
在這個擁有超18萬人口的小城,因為醫療衛生水平滯后,“家門口看病”放在以往并不是病患們的第一選擇。而兩年前,浙江省“希望之光”衛生專家團隊的下沉“支援”,讓這一局面有了改觀。
“過去,老百姓看病選擇去外面的概率很大,但是自從省婦保的醫生來了之后,越來越多人留在了家門口治病。這是近兩年來最明顯的改觀。”在岱山縣人民醫院,工作人員葉曉嵐望著醫院里的人來人往,向記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這樣的變化不止發生在岱山。2014年,針對山區、海島、邊遠地區教育、衛生等領域專業人才缺乏的迫切問題,浙江省啟動“希望之光”專家團隊服務計劃,選派一批教育、衛生專家,組成專家團隊到山區、海島、邊遠地區對口支援服務工作。除岱山縣外,浙江省泰順縣、開化縣、天臺縣、慶元縣也成為該計劃衛生領域首批受援地。
如今,以“提高受援地急需專業人才的業務能力水平,為山區、海島、邊遠地區培養急需的好醫生,促進這些地區改善民生”為總要求、兼具“輸血”與“造血”目的的“希望之光”專家團隊服務計劃,已經邁過兩年節點。而審視“人才下沉”后的基層,改變正在不斷發生。不論是老百姓在家門口看得到名醫,還是基層醫院水平的大幅“跨越”,醫療普惠之于浙江,正邁向更高層次。
家門口看“名醫” 縣鄉群眾提獲得感
浙江省臺州市天臺縣農民王天成(化名)說,因為骨質疏松,他前段時間感到腰痛不止,自己輾轉數家醫院嘗試多種方法仍不見緩解。“這個病經常折磨著我臥床不起,直到聽說縣里來了省城大醫院的‘名醫’,就抱著試試看心態去看病。經下派專家治療后,腰疼不久后立馬得到緩解,幾天就能下床走路了。”
王天成嘴里的“名醫”,是浙江省中醫院骨傷科主任醫師莊汝杰博士。2014年7月,莊汝杰帶領五人團隊在天臺縣中醫院開展支援幫扶工作。對于王天成的病,他介紹:“老人患的是骨質疏松性骨折,這種骨折不需要很大的外力,咳嗽、打一個噴嚏就有可能導致骨折,我們使用了比較新的技術——椎體形成術,緩解了患者的病痛。”
莊汝杰說:“這種治療對于我們來說很平常,但對于當地來講比較復雜。由于天臺縣患有這種病的老人很多,我們專門開展了骨質疏松標準化的治療,把技術要求不是太高,但是非常有益的藥物引進來。而對于重癥病人,就要換膝關節或者做微創手術,截掉腓骨兩公分馬上就可以下來走路。現在累計已經治療1000多例。”
不止是莊汝杰,在170余公里外的岱山縣,老百姓同樣把來自浙大附屬婦產科醫院婦科、派駐岱山縣人民醫院的趙柏惠醫生形容為“大名醫”。
據了解,岱山縣當地有不少子宮疾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從醫十五年的趙柏惠說:“老年人普遍地病情比較重,病期也很長,患者自己又一直拖著不治,我們利用微創手術為患者治療,慢慢一傳十十傳百,過來的人越來越多。”
岱山縣第一人民醫院負責人告訴記者,之前當地微創手術做得較少,經驗缺乏,患者有需求時不得不往外求醫,費時又費力。“趙醫生帶來的微創手術為主,極大填補了岱山縣婦產科在這一技術上的空白。在趙醫生到醫院工作的前半年,就診治門診及住院病人達1100余人次。”
在趙柏惠治療下擺脫病痛的夏亞菊說:“本來我們已經準備去外面做手術,但是聽到來了省里專家,當然還是愿意在家門口治病。如果外地就醫,舟車勞頓不說,還要家里一大群人陪過去。縣里能看到專家,讓我們的獲得感也越來越高。”
在“希望之光”的照亮下,在泰順、在開化、在慶元,類似的案例與聲音不勝枚舉。對于此項計劃,浙江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省委人才辦主任姚志文曾表示,選派專家團隊到山區、海島、邊遠地區工作,既是一項人才工程,更是一項民心工程。而從實效來看,“希望之光”計劃也確實正在促進浙江山區、海島、邊遠地區民生改善,潤物無聲,熠熠生輝。
基層醫院“福利” 技術水平大幅躍進
“山區、海島、邊遠地區的人才隊伍出現了一些新特點、新變化。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育、衛生系統的專業人才引不進、留不住,流失比較嚴重。‘希望之光’計劃一是盡快為這些地區輸送一支骨干人才隊伍,二是立足當地培養一批優秀專業人才,既‘輸血’,又‘造血’”。兩年前,在“希望之光”專家團隊到山區、海島、邊遠地區服務動員交接活動上,姚志文表示。
如今,正如其所期待,像莊汝杰、趙柏惠等骨干人才隊伍的下派,正在切實改變著受支援地區患者群眾的就醫體驗和獲得感,而人才的下沉流動,也為浙江五縣的基層醫院帶來了“福利”——技術水平向前沿看齊。
采訪中,多位下派專家坦言,分科不夠細、醫療技術薄弱、醫療經驗不足,是他們初到縣級醫院時的普遍感受。而作為專家人才,他們也在努力改變著上述現狀。
“我是婦科醫生,岱山縣第一人民醫院婦科比較薄弱,他們不分婦科、產科,所以我去那邊產科也做。”趙柏惠說:“省級醫院與當地醫院的差距所在,最主要的還是體現在當地醫務人員的服務理念,操作和用藥的規范程度。我把有關的治療要求程序化,給他們一一講解,他們現在也按照相關指南在規范操作。”
此外,趙柏惠指出:“很多人對妊娠有點害怕,岱山縣當地醫生也比較擔心,所以在當地剖宮產很多。我們過去后在當地做了很多孕期宣傳工作,給當地醫生做了很多指導和培訓,現在當地醫院剖宮產手術已經下降,自然妊娠增多。”
而由溫州市人民醫院派往泰順縣人民醫院的黃品川介紹,他們的團隊在泰順帶來了不少先進醫療技術:如新生兒呼吸機、腹腔鏡技術、消化內鏡治療、病理科冰凍切片、B超的介入治療等。
“這些大技術下面包含很多復雜的小技術,每個科室基本上都在當地引進了很多屬于第一次的技術。”掛職泰順縣人民醫院副院長的黃品川說,“希望之光”專家團隊帶來的關鍵技術如今都已被很好地吸收使用,救治了很多患者,更讓醫院業務量上了大的臺階,步入良性發展的趨勢。
而在天臺縣,莊汝杰等下派專家,為當地引進治療骨質疏松、骨性關節炎、足踝外科等先進技術的同時,還積極承擔“造血”責任。他們曾邀請著名學者、瑞典卡羅琳斯卡醫學院的曹義海教授前往天臺縣授課;還在天臺成功舉辦了浙江省中醫醫院感染年會、浙江省中醫藥學會骨傷分會學術沙龍等聚集全省骨科青年才俊的重要活動;莊汝杰還在當地開辦了“學習班”——“西學中班”,為來自全縣的醫生傳授經驗學識。
對衛生人才下沉,服務基層群眾工作,浙江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楊敬表示:“上下級醫院要找對短板,要以醫院管理、人才培養、業務指導、學科建設為重點,精準對接,遴選好下派人員,杜絕短期行為,做到幫扶一個科室、做強一個學科、培養一批人才。”
“希望”中的“照路者”:致敬醫生責任天職
兩年來,浙江“希望之光”計劃照亮了山區、海島、邊遠地區的醫療之路,而一批批專業人才在增進當地民生福祉的同時,也造就了平凡的感動,也讓“希望之光”有了更多值得被銘記的理由。
以趙柏惠為例,由于婦科、產科工作需要兼顧,派駐基層的一年半里,睡個“完整覺”對他而言并非易事。
他說,曾有一次自己加班回到休息處,尚未睡上兩個小時便接到了搶救電話。一位肚子絞痛的孕婦被送至醫院,癥狀為血壓極低、精神恍惚、幾近休克,有大出血情況。由于值班醫生難以判斷哪里出血,如何治療,便給趙柏惠去了電話。
“我接到電話后馬上過去看,發現她的子宮已經破裂,非常危險。對于這一情況,當地醫生可能由于經驗不足,沒有診斷出病情,連出血的地方都不知道,沒有確診。”他介紹,一般子宮破裂,嬰兒就可能會夭折,病人的情況十分危急。“生命最要緊!我當即決定剖腹產,跟外科醫生一起做了這個手術,最后子宮也保了,手術非常成功。”
趙柏惠回憶說:“其實在醫院,大家都很辛苦。那晚我去的時候有一位年齡比較大的醫生還要值班,當時我就把他的班頂下來,讓他休息去了。”
記者從岱山縣第一人民醫院了解到,在趙柏惠派駐當地的一年半時間里,他在當地醫院開展了225臺手術,其中宮腹腔鏡手術132臺,經腹手術及剖宮產等其他手術93臺,診療了4200余人次。
這樣救死扶傷的例子還有很多。在泰順縣人民醫院,黃品川遇到過很多命懸一線的病人。“記得曾有一個新生兒窒息,因為當地新生兒科力量原本較弱,本來都已近放棄搶救。但是我們用自己帶過來的新生兒呼吸機把病人搶救過來了,搶救好以后馬上轉院繼續接受治療,如果當時我們沒有人在那邊,那個小生命可能就結束了。”他說,“我們要讓更多危在旦夕的病人重獲生命的溫度。”
同樣,對于莊汝杰而言,他的盡責與敬業,在當地已經有口皆碑。
他記得,曾有一位病人專程來到辦公室對他說,“我們非常需要像您這樣的醫生,如果有你這樣的醫生在這里,我們就很放心,也不用再跑去其他地方”。莊汝杰經常說,能得到老百姓的認可,是他最欣慰的事情。
在浙江,每一位像莊汝杰、黃品川一樣的醫生,都如一抹亮光,他們在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點滴付出聚起的光亮,不但照亮著山區、海島、邊遠地區醫療衛生水平的發展之路,同樣也照進了無數病患與百姓心中。如今浙江的“希望之光”計劃仍在繼續,人們也有理由更加期待:希望由此,得以無限延展。(完)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