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4月15日,李克強總理考察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在北京大學召開高等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座談會。53所在京的部屬、市屬、民辦高校和有關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李克強在會上作重要講話。
“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就是把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
教育改革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zhàn)略抉擇。大家都知道,這些年來我們一直強調(diào)教育優(yōu)先,教育是我們國家發(fā)展的基礎,關系民族的未來。30多年前粉碎“四人幫”后,鄧小平同志復出后抓的第一件重要改革就是恢復高考,這實際上開了我們國家后來改革開放的先河。
正是由于這一戰(zhàn)略決策,我們培養(yǎng)出了大批人才,包括留學生。今天我在清華、北大的一些學院、實驗室和骨干教師交流,他們大多都是國內(nèi)本科畢業(yè)后去國外留學,帶回了很多國外的前沿知識、技術和理念。我在清華校史館看到清華的校歌,其中有一句話叫“東西文化、薈萃一堂”。“東西文化、薈萃一堂”就是把人類文明成果為我所用,結合中國國情加以吸收并發(fā)揚光大。
中國這30多年來改革開放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有人說是“人口紅利”。的確中國人十分勤勞,但中國人同時又富有智慧。我們正在推進經(jīng)濟轉(zhuǎn)型升級,這就需要“勤勞+智慧”,需要更多依靠各類人才。
中華文明幾千年生生不息,根本在于重視教育。大家都知道,我們歷史上許多圣賢,以孔子為代表都是教師。《論語》實際上是一部講學錄。老子也說過,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有人解釋說,“師資”這兩個字就是從老子那兒來的。因為有了“重教”傳統(tǒng),中華文明幾千年來才得以不斷發(fā)展,薪火相傳。
到了現(xiàn)代,“重教”仍然是我們的傳統(tǒng)。我去年去東北考察,在一個建筑工地上看到一個農(nóng)民工,50多歲了,穿著現(xiàn)在可能街上已經(jīng)很難買到的解放鞋。我問他,你來這兒打工多久了?他說兩年了,但從來沒離開過這個工地,因為希望多加班、多掙錢。我問掙錢要干什么?他說,孩子考上了四川大學,要把錢攢起來供孩子上大學。我又問其他的農(nóng)民工,很多人最主要的也是給孩子攢錢,盡力讓他們能夠接受較好的教育。
大家想想看,中國幾億農(nóng)民工,很多人就是為了自己的孩子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而外出打工。如果說這是“人口紅利”,那么正是“重教”傳統(tǒng),實際上推動形成了中國近幾十年高速發(fā)展的“人口紅利”。
[責任編輯:郭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