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的批評”有深意
來源:指尖的陽光 作者:千鈞客
習近平總書記在4月19日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對網上那些出于善意的批評,對互聯網監督,不論是對黨和政府工作提的還是對領導干部個人提的,不論是和風細雨的還是忠言逆耳的,我們不僅要歡迎,而且要認真研究和吸取。”
廣開言路、接受批評,彰顯黨中央傾聽民意、接受監督的自信、自律和包容。一時間,批評成為網絡熱詞。但值得注意的是,網上也出現了一些誤讀和歪曲,有的以“言論自由”名義,把口無遮攔的違法違紀言論看作“批評”;有的以“愛之深責之切”的幌子,把抹黑唱衰視為“批評”;還有的披上“正義”的外衣,把蠱惑性、煽動性言論當做“批評”。這些誤讀和歪曲,篡改了批評的要義,危害很大。
事實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批評十分清晰,并且具有深意。從要義上看,這里的批評,前提是“善意”,不是出于私心,更不是出于惡意詆毀或抹黑。即便是聽起來“逆耳”的批評,也應該是“忠言”,是為了對方好,終究目的是希望加以改進,絕非那些亂舞大棒行搗亂之實的所謂“批評”。
發展進步需要善意的批評。批評是對缺點和錯誤提出意見,促其改正,是個人、社會乃至國家發展進步的動力。批評的方式多樣,有溫和的批評,有直白的批評,有委婉的批評,也可能是激烈的批評,后者中難免出現情緒化,甚至讓人一時抹不開情面,但只要是出于真心實意,實事求是,仍然是善意的批評,被批評者應該欣然接受。
合理抨擊屬于善意的批評。抨擊是用辛辣或挖苦的話語,斥責一些個人丑惡行為或不良社會現象,有利于揭露和制止不良現象的蔓延,應看做善意的批評。但抨擊畢竟具有一定攻擊屬性,應考慮表達方式,倘若使用攻擊謾罵或道德審判,則蛻變成了語言暴力或人身攻擊,就失去了正義性,算不上批評,嚴重者還可能觸犯法律。
抹黑唱衰絕不是批評。抹黑的原始含義即為丑化,通過歪曲或形容成丑的,使對方蒙上恥辱。唱衰則是通過虛構或夸大負面,讓對方名聲受損。可見,抹黑唱衰并不是一種針對客觀事實的意見表達,也不是針對不良現象的抨擊,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意圖丑化或貶損對方,與批評搭不上界,更無謂善意,應該受到拒絕。
偽裝的批評需要警惕。現實中特別是在網絡上,有一種“偽正義”式表達,或設置諸如“全新免費醫療”等看似正當卻無現實操作可能的話題,或惡意傳播涉及民生民情的謠言以虛構官方不作為、世態炎涼的假象,進而以“批評”的名義煽動民怨、激發民憤、攻擊體制。由于偽裝巧妙,這類“偽正義”式“批評”極易欺騙民眾,如不及時戳穿,危害極大。
正處改革攻堅和發展關鍵時期的中國,難免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歡迎善意批評實質是開門納諫,集全民智慧力量攻堅克難。領導干部對待善意批評應開闊心胸,虛心傾聽,認真吸取,不能閉耳塞聽,更不能聞批就跳,見批就駁。廣大民眾也應珍視批評建議的權利,實事求是,真心實意,對發現的各種問題進行建設性批評,自覺抵制心懷鬼胎的搗亂式“批評”,推動形成言路廣開、凝心聚力的大好局面。
[責任編輯:朱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