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市朝陽區工作的小王最近有點郁悶,本來歡歡喜喜回家過年,卻不想在吃棗子時硌壞了牙。為了找知名口腔專家診治,小王可是煞費苦心,先托熟人打好招呼,就診當天又特意給醫生帶了一份禮物。
“不想把事情搞復雜,但又怕咱不意思意思,醫生看病時不上心。”小王無奈地說。
其實,小王這樣的心態并非個例。類似的情形,也并非僅僅發生在就醫方面。
環顧四周,不難發現:從在醫院出生到上學讀書,從畢業找工作到調職升遷,從看病住院到退休養老,不少人在面對這些人生重要“關口”時,遭遇了“心理困境”。他們一方面對誠信缺失、行業腐敗等社會現象反感指責,另一方面卻在涉及自身利益時存在“不送禮可能吃虧”、“花錢保平安”等心理,縱容自己參與其中,甚至樂此不疲。
正是因為這類“對社會腐敗行為痛恨,對自身腐敗行為寬容”的矛盾心理不斷惡性循環,同時不少善于“搞關系”的人在現實生活中占到了便宜,被人們羨稱為“有本事”、“有門路”,導致越來越多的人有樣學樣,社會上逐漸形成一種“腐敗亞文化”。
所謂“腐敗亞文化”,一般是指腐敗群體乃至整個社會對腐敗行為和腐敗現象的一系列畸形、扭曲、反主流的判斷與認知。這種“亞文化”奉行各種潛規則,對掌權者享有特權或特殊待遇抱以默認甚至縱容的態度。無論在哪個時代、哪種制度下,“腐敗亞文化”都是濁亂世風、傷人心肺的“精神霧霾”,危害不容忽視。
“腐敗亞文化”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擴散性,一旦流行開來,就會敗壞社會風氣,擴大社會對腐敗的容忍度。
曾經有一篇報道披露,某“大老虎”落馬后,備受其老家村民指摘的是“幾乎沒有給家鄉爭取過什么”;有的貪官家里被查抄出不少高檔白酒,圍觀群眾半開玩笑地說可惜了這些好酒,不如分給大家,也許百姓還能念他點好……仔細想想,圍觀者不經意的閑言碎語中,其實隱藏著一種很可怕的腐敗情結:不是對腐敗行為本身有多痛恨,而是對別人擁有腐敗機會和能力的嫉妒,是沒有分到一杯羹的不滿。這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腐敗亞文化”對社會觀念的負面影響。
在“腐敗亞文化”的持續浸染下,人們對于腐敗的道德羞恥感會大大降低,一時的心理沖動會逐漸演變為一種習慣,甚至演化為一種心理需求和生活方式,從而助長“蒼蠅式”腐敗滋生。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個“人情社會”,同族、同鄉、同窗、同僚等社會關系網廣泛存在,禮尚往來的傳統源遠流長。正常的禮尚往來并不與權力、利益相關聯,講求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但在“腐敗亞文化”的影響下,不少人遇到問題時第一反應就是找關系、走路子來“擺平”,而一些握有權力的人則利用法制漏洞,進行權力尋租和勾兌。事實上,這種變了味的“禮尚往來”無異于互相喂毒,害人害己。長此以往,當求人變得無處不在且成為利益交換時,當“無利不起早”的思想壞了人心后,人情便成為債,“蠅貪”泛濫也就不足為奇。
“如果升學、考公務員、辦企業、上項目、晉級、買房子、找工作、演出、出國等各種機會都要靠關系、搞門道,有背景的就能得到更多照顧,沒有背景的再有本事也沒有機會,就會嚴重影響社會公平正義。這種情況如不糾正,能形成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生動局面嗎?這個社會還能有發展活力嗎?我們黨和國家還能生機勃勃向前發展嗎?”
認清“腐敗亞文化”的危害,習近平總書記這段擲地有聲的話,發人深省。(本報記者 閆鳴)
[責任編輯: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