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手記]走近救撈人:守護海上的安全衛士
8月7日,北海救助局“北海救112”輪的隊員在煙臺進行棄船救生演練。新華網記者 袁晗攝
近日,我跟隨中央媒體采訪團,深入到北海救撈系統的三個單位采訪。聽完數十位救撈人的故事,我的心靈,一次次的被震撼著、感動著。
潛水員祖旭峰,在救撈系統一干就是三十多年。2006年8月4日,在救助傾覆的“富華1號”船上兩名幸存者時,在船隨時都可能遭遇不測的情況下,他將呼吸器給了別人。我問他:“呼吸器是你們潛水員的“救命器”,你把它讓給了遇險者,卻把自己置于危機四伏的險境,當時是怎么想的?”他的回答令我無言,“當時確實沒想那么多。就一個想法:找到他們了,就一定設法救他們出去,我堅信我們每一名救助潛水員在當時的情況下都會做出同我一樣的舉動。”
于軍,2008年9月,任“芝罘島”船代船長,妻子生病做手術,正趕上在蓬萊執行19-3膨脹彎水下吊裝任務關鍵時期,他硬是硬著心腸直到圓滿完成吊裝任務后才回家。
于守海,年近60,仍奮戰在救助一線,曾參與非常慘烈1999年的“大舜輪海難”和“5.7”空難打撈工作。談到這幾十年的救助感受,他非常平靜的說,“面對死亡,名利皆是浮云,人最珍貴的是生命!”
至今,一個個的救撈人的名字和故事在我腦海里還是一直不斷的閃現著,很難想象在如此浮躁的現代社會,若不是我親眼所見,親耳所聽,還有這么的一群人,有如此崇高的精神境界。
圖為“北海救203”輪上兩個80后水手在甲板上作業 新華網記者 袁晗攝
記得第一次踏上北海救助局的救助船,第一眼就被掛在甲板的鮮艷的五星紅旗所吸引。一位船長告訴我,在執行救助任務,看著五星紅旗隨著救助船舶在風口浪尖上穿行,心中就充滿無上的神圣感。
為了這在浪尖上飄揚的五星紅旗,為了第一時間把遇險人員救出來,每一個救撈人都必須面對著深溝高壘的“孤獨關”。海上救助,險情就是命令,時間就是生命,為了實施好動態待命,救助船員在船上一待就是幾個月。對于長期廝守在救助船上的救撈勇士們來說,他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
一個80后的三管輪告訴記者,“沒有救助任務時候,船在海上拋錨24小時值班待命時,有時就會通過這個小小的窗戶,看看無邊無際的大海和海鷗來解解悶。”新華網記者 袁晗攝
這些海上救助勇士們大都是青壯年,上有老下有小,他們必須天天面對又不能不面對的是嚴峻的“生活關”。談起家庭,總能從他們的臉上看出他們作為人子、人夫、人父責任的“缺位”而帶來的發自內心的愧疚:錯過了孝敬父母的時間,錯過了與妻子團聚的時間……。
而妻子則大都無緣與他們花前月下。他們有的孩子尚小,父母老邁,她們要替丈夫教子,替丈夫盡孝。一個個身單力薄的女人,頂起了家庭全部的天,有時感覺撐不住了,也不愿告訴正在執行救助任務的丈夫,生怕他們分神和焦慮,把柔弱當成堅強,已成了她們的“共性”。
北海救助局大連救助基地主任于衛政最了解救助隊員們的心思,他說:“我們救撈人,不怕玩兒命,就怕寂寞,不怕有危險的救助,就怕閑著無事可做。”五一、中秋、國慶等重大節日,都是待命的重要時刻。
每逢大年三十的晚上,當絕大多數家庭聽著 “噼里啪啦”的爆竹聲,在釋放著一種情緒尋找團聚感覺的時,我們的救助隊員,遙望著萬家燈火卻有家不能歸。但這千種思念、百般酸楚還是化作了錚錚豪氣,“我們選擇了這份職業,享有了這份光榮,就應該有這份承擔。”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