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記者走基層——“龍龍書記”
頭戴一頂草帽,腳穿一雙軍綠色膠鞋,踩著一輛單車,頂著烈日,冒著37攝氏度的高溫,7月31日上午11點多,江西省宜黃縣黎溪鎮黨委書記楊越武急匆匆地出發了。
快到午飯時間了,他這是要去哪兒?“顧不上吃飯了,得去幾個村里看看。”他說。據了解,由于今年高溫少雨,有幾個村的溝渠水量太少,有的已經接近干涸,忙著種晚稻的村民們心急如焚。
通往村組的道路雖然經過水泥硬化,但仍然有些崎嶇不平,自行車顛來顛去,記者沒騎幾分鐘就已經大汗淋漓,可楊越武的車子卻一直保持“高速運行”。“我著急啊!”楊越武急切地說。除此之外,竟然一路無話。
十幾分鐘后,我們來到桐源村。
“××來了、××來了……”聚在村委會大院等待的一些村民面露喜色,異口同聲。由于是方言,記者實在聽不懂,便問隨行的鎮紀委書記邵榮華他們在說什么。
邵榮華說,村民是說“龍龍來了”。
“龍龍是誰?”
“龍龍是楊書記的小名,他在這里工作近20年了,老百姓幾乎都認識他,也都習慣了喊他的小名,要么叫龍龍書記,要么就直呼龍龍……”
幾句話的工夫,楊越武已經和村干部、村民徑直走出了村委會大院,邊走邊和村民用方言交流著,還不時拿出手機打電話。在香塘組的稻田邊,記者看到有的溝渠已經斷流,有200多畝稻田嚴重缺水,一些插好秧苗的稻田里,也是干巴巴的。
沿著一段溝渠走了不一會兒,村民們便各自回家了。楊越武告訴記者,他已經答應村民以最快的速度協調上游水庫放水,并且加大投入,改造重修老化的溝渠,剛才已經打電話安排專人督辦。一位村民對記者說:“我們信得過龍龍。”
此時已是中午12點多,楊越武又和記者上路了。在九車村,我們遇到了包村干部、副鎮長羅俊明。羅俊明一大早就到了村里,已經走了三個村組。他向楊越武匯報了村里的情況。得知這個村的干旱并不嚴重,楊越武終于松了口氣。
在村委會大院里,楊越武見到了一位從福建過來包地種植煙草和良種水稻的“老板”,仔細詢問了烤煙的質量、分揀的進度,并向他承諾一定解決好用水問題,不耽誤種水稻。
……
回鎮里的路上,楊越武終于放慢速度,打開了話匣子。
“是不是跟你們想的不一樣,不值得報道啊?”他問。
沒等記者回答,他又說:“我們鄉鎮干部就是這樣的工作狀態,每天面對的都是這些雜七雜八,在你們看來雞毛蒜皮的事情……”
“不能這么說,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對你們領導干部來說是這樣,對我們記者來說也是這樣……”記者答。
“謝謝理解!”楊越武說,“但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可真的不容易啊!”
楊越武介紹說, 2011年6月,梨溪鎮花了1.2萬元購置了36輛自行車,鎮里干部一人一輛。“以前我們坐著小車轉,隔著玻璃看,‘轉’走了人氣,‘隔’出了距離。騎自行車就不同了,隨停隨看隨問,和老百姓距離拉近了。”
在一個路口,一輛小型電動三輪車載著四個人疾馳而來。楊越武看到后又是大聲吆喝又是打手勢。電動車停下后,楊越武提醒他們不要載這么多人,要注意安全。
騎車人說老母親病了,帶她去鎮上看病。楊越武立刻停放好自行車,來到老人跟前,關切地詢問。
得知老人沒有大礙,楊越武轉身去騎車。
就在這時,記者又聽到那句陌生而又熟悉的方言:“謝謝龍龍……”(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