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號飛船11日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的托舉下騰空,并將與天宮一號交會對接。這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能夠為在軌各類航天器輸送人員和物資。
正如汽車只有反復試車后才能形成產品投放市場,長二F火箭和神舟飛船同樣是在經過多次飛行考驗后得以技術固化,形成高可靠、高安全、可載人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經過神一到神九的試驗性飛行,神舟十號飛行任務順利進入應用飛行階段。這意味著,中國未來的航天技術應用有了更廣闊的空間。
神十飛行中,三名航天員和相關物資將被送進已在太空運行了600多天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開展數十項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其中包括中國首次太空科普活動以及對天宮一號有關設施的更換。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將在軌飛行15天,為歷次任務最長。
在增加空間應用項目的同時,神十飛行改進了天地同步作息制度,以保證航天員的充足睡眠。專家們還根據三位航天員的不同口味制訂個性化食譜,新增了新鮮水果、小米粥、酸奶、粽子等多種太空食品,進一步提高航天員在太空工作和生活的質量。航天員張曉光此前接受采訪時說:“你們將會看到我們的太空工作生活很充實很豐富。”
航天科技的最終目的是造福人類。讓人在太空長期健康生活、有效工作,充分發揮人在太空中的作用,并把空間技術應用于地球,一直是航天人追求的夢想。
每當飛天時刻,國人備感振奮并為飛船送去祝福。而經歷航天發展多個里程碑之后,飛船發射的逐步常態化,讓民眾已不再僅僅關注火箭騰空的激動剎那,而是把目光更多投向科技成果的實際轉化應用。
“在太空如何做實驗?”“我們什么時候能吃上太空培育的水果?”“失重環境中是否能夠研制出更好的材料?”……網友的提問體現出民眾對空間科技的期待,廣大青少年對首次“太空授課”更表現出濃厚興趣。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自1992年啟動以來,先后突破天地往返、空間出艙、交會對接等關鍵技術,空間應用也一直與火箭、飛船等系統的發展同步進行。
近年來,中國空間科學的大部分飛行實驗都是在載人航天工程中實施的,空間應用的水平也大幅提升。動力、控制、信息、電子、測控到能源、材料、化工、紡織等與載人航天工程緊密相關的行業也得到推動。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武平說,今年來,長期在軌運行的天宮一號開展了電解制氧試驗、空間物理與環境探測和空間材料實驗等,在國土資源普查、林業、海洋、城市環境監測等領域開展了對地遙感應用,獲取了大量有價值的信息和成果。
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實力的提高,今后中國還將發射更多的載人飛船、貨運飛船以及實驗室,并將在2020年前后建成空間站。
當民眾對航天發射逐漸習以為常,也就意味著中國人向著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夢想又邁進了一大步。
[ 責任編輯: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