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改革方案塵埃落定,鐵路政企分開,整合新聞出版和廣播電影電視、衛生和計劃生育部門,強化市場監管部門職能的統一性……連日來,社會各界對新一輪國務院機構改革改革后個別部門的名稱“物議紛然”,不少人見仁見智,提出了不同看法。
中國人習慣認為,名不正則言不順,某個事物,往往求“名”輕“實”。對機構改革來說,叫什么部門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改革后這些部門的職能是否真正轉變,是否真正消除了原來那種疊床架屋、權責不清、多頭管理的現象,真正建立起政府不越位、不缺位,該管的管好,不該管的不亂插手的“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格局。因此,輿論與其把注意力放在名稱上,不如凝聚在政府各部門如何落實職能轉變上來。
大部制的機構改革,歷經多年,經過前幾輪的改革,雖然有了一定的進展,但仍然暴露出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求不相適應的諸多弊端。黨的十八大以來,改革進入了深水區和攻堅階段已成為共識,許多矛盾都將集中反映在新的一輪機構改革中。要推進改革,固然要理順涉及的相關部門的關系,銜接好相關的工作,支付必要的改革成本,但不能因此延緩改革,對改革根本訴求討價還價。因此,與其說機構改革是把相關的政府部門作為對象,不如說機構改革為的是激發政府部門的活力,提高政府對經濟和社會的管理效能。
我們希望,對于新一輪機構改革,不論是涉及到的改革部門,還是社會大眾,都能跳出“名頭”之爭,集中到支持推動改革方案落實,實現改革既定目標上,使大部制改革真正收到簡政放權之功,做到權界清晰、分工合理、權責一致、運轉高效、法治保障,切實提高政府管理科學化水平。
[ 責任編輯:吳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