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兩會,環保和環境問題都是熱點話題,從幾百公里以外的土地沙化,到每年來襲的沙塵暴,再到眼下月月擾民的PM2.5。
早晨拉開窗簾,經常莫名焦慮:“2.5又來了”。它來了,安全與美麗都成了霧里看花。
在兩會的信息中鎖定有關“2.5”的說法,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今年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以及直轄市和省會城市開展細顆粒物(PM2.5)等項目監測,2015年覆蓋所有地級以上城市。”
“2.5”進入工作報告,真是當回事了,但能不能根治?因抗非典一戰成名的鐘南山院士說:“能治,就看有沒有決心。”
信然。中國人成功辦了奧運會、世博會,嫦娥上天、蛟龍入海,治不了“2.5”嗎?如果有決心,不出兩會,問題就能解決。
理由有三。其一,人大代表中各級領導干部代表占34.88%,這都是各省市的決策者,他們如果真能視空氣質量為民生問題,有科學把握環境與發展的能力,肯犧牲利益成就“青天”,“2.5”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當然,道德是位高而無力的,要保證有更多的“青天”,還要制度領航,把官員晉升與“2.5”數值聯系起來,如果是帶毒增長,升官無門。
其二,很多大中型企業的掌門人都是代表委員,他們堅守社會良心,把住生產污染的第一道防線,“2.5”的問題也好辦了。關于治理污染有不少條文通過了,但企業是否認真執行了?如果不依法排放,是否受到懲處了?有法不依壞過無法無天,因為它消解了社會最后的法律防線。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