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學生村官任建宇的勞教境遇,再次把公眾視線聚焦在備受爭議的勞教制度上。今日,司法部司法研究所所長王公義在薊門決策論壇上透露,目前我國被勞教人員數量有6萬多,自我國勞教制度實施以來,被勞教人員最多時達到30余萬人,最少時也超過5000人。
嚴格界定勞教對象 程序上推行司法化
永州“上訪媽媽”唐慧、“不自由,毋寧死”的村官任建宇,一系列的被勞教事件引發了社會高度關注。對于勞動制度的改革呼聲日益高漲,王公義表示,其根本原因是勞教制度在頂層設置上存在瑕疵。
就在本月9日,中國首次就司法改革問題發布白皮書時,中央司法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人表態承認,勞教制度的一些規定和認定程序存在問題,改革勞動教養制度已經形成社會共識。據媒體披露,今年9月,蘭州、濟南、南京、鄭州等四個城市已被列入勞教制度的改革試點。
“目前看來,勞教的性質、作用和功能已經變味。”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姜明安教授指出,從整體實踐來看,多年施行的勞教制度功不抵過。“勞教制度應以矯治為第一訴求。”姜明安接著稱,基于維護社會穩定的需求,在保留勞教制度的前提下,亟待對其進行重新定位和回歸。
據王公義透露,我國勞教制度實施以來,被勞教人員最多時達到30余萬,最少時也逾5千。目前,我國勞教人員數量為6萬余人(另有戒毒人員20余萬),絕大多數勞教時間為半年至一年。
王公義建議,應嚴格界定勞教對象并加強內部監督,在程序上推行司法化,兼顧法律公平和效率。“勞教所干警與勞教人員應該是醫生與病人、老師與學生、家人與孩子的關系。”王公義補充道。
縮小勞教范圍 完善勞教對象的救濟途徑
“唐慧案等勞教事件為我們提供了深度思考的機會。”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莫于川坦言,硬性的勞教制度是否能達到真正的教育目的,這需要多方面解析并進行量化研究。
他認為,通過勞教達到維穩目的,是建立在犧牲個人權益的基礎上。“勞教長期存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忽視人權保障問題,如今,保障人權入法,促使形成改革勞教制度的共識。“勞教制度是個老大難問題,我們除了反思制度本身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要客觀量化背后的教育意義,尋找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的相統一。”他接著表示,共識達成是改革的最好契機,勞教制度改革也可成為社會管理創新的重點工作,讓固化的負面評價“軟化”。
針對勞教對象范圍愈加擴大的現象,姜明安則建議應進行積極調整,除了盡量縮小勞教范圍外,還需完善勞教對象的救濟途徑。“諸如賣淫嫖娼、危害國家安全情節顯著輕微、吸食毒品、無理取鬧擾亂聲場、工作、教學秩序等方面的人員排除在外”。
有多名學者則直接呼吁廢除勞教制度,并稱“廢除勞教,天不會塌下來”。
王公義在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多數業內人士均贊成通過司法決定來處理勞教問題。“勞教制度的改革不僅僅需要開一扇窗戶,更需要掀開整個屋頂,讓身處勞教的人得以更大程度的自由和尊嚴。”莫于川認為。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