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的武漢夏季街頭,仍然可以見到"竹床陣"
2006年的南湖小區,竹床又出現了,這是已經住進現代化住宅的市民,擺起象征著懷舊與友情的"竹床宴" 記者 胡偉鳴 攝
武漢曾經是中國聞名的“四大火爐”之一,但中國氣象局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武漢已摘掉了這頂戴了很久的“熱帽子”,如今在省會城市、直轄市“炎熱排行榜”上,退至第六名。
全球都在變暖,實際上,并非武漢不熱了,而是變熱的速度比不少城市慢,其中有大氣候變化的因素,城市的綠化、科學規劃也立下了汗馬功勞:花草樹木“拽”住了武漢升溫的腳步,六大風道為主城區“吹電扇”降溫。
根據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研究資料,近31年來的氣象數據表明,我國省會城市或直轄市的夏季(6-8月)炎熱度前十名排行榜上,武漢退出了前五名,位列第六,排在重慶、福州、杭州、南昌和長沙之后,位列西安、南京、合肥、南寧之前。
關于中國的“四大火爐”,有四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武漢、南京、重慶、南昌,這一說法還被寫入過地理教科書;第二種是武漢、南京、重慶、長沙;第三種是重慶、武漢、南京、濟南,第四種是長沙、武漢、重慶、杭州,但不管哪種組合,武漢總是位列其中。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主任劉敏昨日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火爐”是民間說法,并沒有科學定義和標準。傳統意義上的“火爐”城市,集中在長江流域,且是大型城市,夏季受“造熱高手”副熱帶高壓控制,高溫高濕天氣多,使人悶熱難耐。近年隨著整體氣候形勢的變化,各個城市的炎熱程度也有了變化。這次最新排名雖然有了沿海的福州、西北的西安等城市入選,但還是以長江流域城市居多。
武漢市氣象臺臺長劉火勝表示,判斷一個城市是否炎熱,需要考慮多種因素,比如最高氣溫、平均氣溫、氣溫日較差(指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空氣相對濕度等。之前大家說的“三大火爐”、“四大火爐”,多是從個人感受上說的,這次國家氣象部門綜合分析了多面數據,列出排行,有較高科學性。
福州、杭州變熱比武漢快
如今全球都在暖,武漢的炎熱排名卻在退步,難道沒有過去熱了?有市民對此很不解。
湖北省氣象局研究員陳正洪說,全球都在變暖,但變暖的幅度有區域特點,這與大氣運動的規律發生了變化有關。近幾十年來,華東的福建、浙江等地,明顯變得更炎熱,因此,福州、杭州從“火爐”之外,躍升至炎熱排行榜的第二、第三位,超過武漢。
華北的石家莊、北京、西安等城市,近年增溫幅度都高于武漢,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夏季慣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逞威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如今喜歡“跳”到北方,使北方增溫較快。
武漢區域氣候中心數據也顯示,近50年來,武漢雖在變熱,但有些城市變熱的速度比武漢快。比如說,上世紀60年代,武漢夏季的平均最高氣溫和平均氣溫分別為32.2℃、 27.6℃,到本世紀頭十年,這三項數值分別上升了0.2℃ 和0.9℃。而杭州的這兩項數值,本世紀頭十年與上世紀六十年代相比,分別增加了1.1℃和1℃,達到32.8℃和28.1℃,福州則分別上升了1.4℃和1.2℃,達到33.4℃和28.5℃,都超過了武漢。
綠化“拽”住武漢升溫腳步
陳正洪說, 武漢夏季平均氣溫升幅減緩,除了大氣候的背景,綠化也功不可沒。
1996年年初的市“兩會”上,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曾仁端教授與37位市人大代表聯名提出議案,希望武漢大搞綠化,緩解主城區熱島效應,為武漢降溫。該議案被列為市人大四大議案之一。市政府隨即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增加當年全市新增綠地面積。從此,武漢綠化規模逐年增大。
市園林局統計,1997年至2011年,我市建成區綠地面積由5270公頃,增加到了16347公頃,14年間增加了兩倍多。衛星監測顯示,武漢建成區綠地率由26.03%,增加到了32.28%。
市園林局綠化處負責人余劉琦說,這意味著從空中往下看,武漢有三分之一的陸地已經被綠色植物占領。綠地面積大量增加,使原先主城區不少“熱島”,已變成了公園、小游園等“涼島”。
蘇聯科學家曾測算,一公頃綠地一年可蒸發4500-7500噸水,一晝夜蒸發水分的調溫效果為1.25億大卡熱量。華中科技大學能源學院制冷低溫工程專家舒水明教授據此推算出,500臺6匹的空調制冷20小時,可降低1.25億大卡熱量。這意味著,我市14年間新增的11077公頃綠地,夏季每晝夜給武漢自然環境減少的熱量,相當于讓550多萬臺6匹空調工作20個小時!
建“超級電扇”給城市降溫
武漢市氣象臺臺長劉火勝分析說,我市通過規劃控制城市“風道”,也起到了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的作用。
專家曾作過一項“武漢城市氣候改善與宜居環境優化”的研究,結果顯示,城市熱島效應使武漢市主城區平均氣溫比遠城區高出1.8℃-2℃,夏季主城區局部地區氣溫有時甚至比遠城區高5.9℃。這項研究,為我市制定城市總體規劃提供了參考。
2009年11月,《武漢城市總體規劃(2009-2020年)》,被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授予“全球杰出貢獻獎”。這是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在國際上首次獲得的最高獎項。
市規劃研究院設計二所副總規劃師汪云說,《總規》獲此殊榮的原因之一,就是為城市劃出6條生態走廊作為“風道”,能有效降低城市熱島效應,分別是:府河、武湖、大東湖、湯遜湖、青菱湖、后官湖水系等6大放射狀“綠扇”,與長江天然“風廊”一道,成為我市的主導“風道”。
“風道”使市郊廣袤的綠地與主城區綠地連通,不僅使新鮮氧氣順著風道源源輸送到主城區,還能使氣溫較高的主城區與氣溫較低的市郊,實現熱量的自然循環和交換,從而緩解主城區的熱島效應。有專家形象地將它比喻為給主城區“吹電扇”。(記者符櫻 胡蝶 明眺生 夏瓊 通訊員王凱 趙旋 金晶)
[ 責任編輯:芮益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