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成效如何?記者近期深入到上海、青海、海南、新疆、黑龍江等13個省區市,受訪的基層群眾普遍反映:三年醫改緩解了“看病貴、看病難”,幫百姓實現了織網、強基、削山等多年愿望,給基層群眾帶來了真正實惠。
織網
神州大地正實現“全民醫保”夢想
地處祖國版圖最西端的新疆烏恰縣,是我國最晚送走太陽的地方。在黑孜葦鄉中心衛生院一號病房里,74歲的柯爾克孜族老人哈地爾·那依正安靜地休息。一旁的醫護人員一邊輕巧地取出老人腋下的體溫計一邊對記者說:“老人罹患惡性骨髓瘤,且存在肺部感染、高血壓等癥狀,目前病情得到初步控制。”
去年年底,剛得知病情的哈地爾老人堅決不愿接受治療:“反正我的病也治不好,不想給子女增加負擔,怕把家拖垮。”目前住院共花費3萬元,通過新農合報銷了1.6萬元,還能獲得大病救助。談及醫改帶來的變化,老人眼含淚花:“要是沒有新農合政策,我只能眼睜睜地等死,哪能住得起醫院。”
三年醫改,在神州大地編織了一個巨大的醫療保障網。截至2011年底,城鄉居民參加三項基本醫保人數超過13億,覆蓋率超過95%,全民醫保制度框架全面建成。即便在偏遠山區、海島漁村、少數民族山寨,農民不再“小病拖、大病扛”,正在實現“病有所醫”夢想。
走進海南省臨高縣調樓鎮抱社村衛生室,村醫陳芝蘭正在將剛剛完成的診療治療信息輸入電腦。擁有1900余人的抱社村是一個漁村,漁民們常年在北部灣及中沙群島海域作業,艱苦的海上環境使得他們常常身患疾病。而新農合政策的實施和農村醫療機構條件的改善,為漁民就醫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村民鐘王彪說:“現在村衛生室小病都能收治,打針吃藥方便得很。”
貴州省岑鞏縣凱本鄉衛生院院長伍宏亮說,幾年前,村里還有巫婆,村民有病痛通常先請巫婆看香、打卦、跳馬腳,實在嚴重的病才會上醫院。近年來,隨著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的推進,村民“信巫不信醫”的現象得到根本扭轉,村里基本沒有巫婆了。
在海拔近4000米的青海省貴南縣過馬營鄉中心衛生院,71歲的藏族老人阿格加高聲朗讀藏語歌謠,稱贊醫改政策:加科吉賽吉優格(國家政策好),曼康格恰健桑格(醫院換新貌),曼巴也南角砂格(醫生賽親人),曼熱吉仁貢麻格(藥品價格低),茫措吉散巴吉格(群眾甜如蜜)……
強基
搭起“四梁八柱” 擺脫“房倒人散”
黑龍江省漠河縣北極鎮北極村,是祖國的最北極。整個北極鎮雖然只有一個村莊近4000人,群眾同樣可以享受到較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去年,重新建設的鎮衛生院實現了“鳥槍換炮”,添置了CT機、彩色B超、多功能一體式生化分析儀等最新醫療設備,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專家還定期來坐診,讓農民在家門口就可享受到高水平醫療服務。
63歲的弦哲林去年剛剛做完心臟搭橋手術,通過新農合報銷費用4萬多元,這位身材高大的老人一臉的滿足:“現在家門口也有了像樣的醫院,有個頭痛發熱,大夫一叫就到,跟自家人一樣親。”
院長牛軍已在北極鎮衛生院工作18年,他說:“衛生院曾經差點關門,現在工資縣財政全額撥款,醫生沒了后顧之憂,一門心思撲在治療和公共衛生服務上。”
“北大北大,我是貴德。”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貴德縣人民醫院遠程診療室,經常會有這樣的遠程會診。患者孟榮瑞足不出院,就享受到了北京知名專家的診斷服務。老人因腎臟不適收治入院,一直無法確診,通過遠程網絡,按北京大學醫院專家的建議對癥治療,很快痊愈。僅僅一次不到半小時的免費會診,為他直接節約8702元費用。
青海省副省長馬順清感嘆:“雖然底子薄,但中央定下的事情要咬牙往前推,奮力一搏還是可以有所作為。”三年醫改,青海共投入資金114.8億元,超額完成國家規定任務37項。
位于鄱陽湖中央的江西省新建縣南磯鄉,每年5月到9月的豐水期,就會被茫茫湖水環繞,交通極為不便。新中國成立前因血吸蟲病泛濫,島上雷、張、鐘、魏四大家族先后絕戶,一時被人稱為“瘟神島”。就是這樣的湖心島,如今也完善了診療機構。南磯鄉衛生院占地面積3359平方米,設有門診大樓、防保傳染科、血防大樓,在崗職工21人,其中臨床醫師7人,護理助產6人。正在鄉衛生院輸液的邱讓遙老人告訴記者,由于參加了新農合,現在看病吃藥都有報銷,負擔比以前小多了。
醫改三年,重點在基層,成效也在基層。全國鄉鎮衛生院、村莊衛生室和城市社區醫療機構硬件設施得到根本改善,徹底擺脫了“房倒人散”窘境。基本藥物制度、基層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等一系列長效制度開始確立,效果正不斷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