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世界》月刊8月號文章]題:“購買尖閣”問題的陷阱(作者日本關西學院大學教授豐下楢彥)
4月16日,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在華盛頓發表演講,宣布打算購買尖閻群島(即我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本網注)中屬于個人所有的魚釣島(即我釣魚島——本網注)、北小島和南小島三島。
在構成尖閣群島的主要五個島嶼中,大正島(即我赤尾嶼——本網注)屬于國有地,而久場島(即我黃尾嶼——本網注)卻與其他三個島嶼一樣,屬于個人所有。
實際上,令人驚訝的是,久場島和大正島是以“黃尾嶼”和“赤尾嶼”的中國名,提供給美國海軍作“轟炸射擊場”的。
中國明代的文獻中就記載了這兩個名稱,這也是中國聲稱對尖閣群島擁有主權的依據之一。
石原表明購島的“意向”不經意間透出這樣的事實:尖閣群島問題既是日中關系問題,也是日美關系問題。然而,其中更有尖閣群島的歸屬這一更加本質性的問題。雖然在1972年沖繩回歸時,該群島已經還給了日本,但實際上當時的尼克松政府在1971年6月簽署歸還協定之前,就已經決定了這樣的方針:“將把尖閣群島的施政權與沖繩一道歸還,但在主權問題上不表明立場。”
尼克松政府之所以在主權問題上采取“模糊”戰略,原因是照顧中國和合灣的立場,同時在沖繩回歸之際給日中之間留下紛爭的火種,以確保美軍的軍事存在。
在討論尖閣群島問題時最常用的一個詞就是“固有領土”。包括北方領土和竹島(韓國稱獨島——本網注)在內,如今“固有領土”在日本已被作為一個毫無疑問的概念在加以使用。然而,“固有領土”的概念在國際法上根本不存在,而是日本政府和外務省自己想出來的,目的是解決北方領土、竹島和尖閣群島這三個領土糾紛。這是一個帶有濃厚政治色彩的概念。
實際上,有關“固有領土”本質的問題,在太平洋戰爭末期已經一目了然。
1945年6月下旬,昭和天皇親自修改了月初御前會議上決定的“徹底抗戰”的方針,派遣前首相近衛文麿以“天皇特使”的身份前往蘇聯,與聯合國方面進行和談。當時擬定的“和平談判大綱”和“條件”有這樣的內容:“關于國土問題,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只要保住固有本土就滿足了。”“解說”的部分還具體解釋說:“最多失去沖繩、小笠原、樺太。”
換言之,沖繩并非日本“固有本土”,而是作為和平談判的條件,可以向聯合國方面“割讓”的領土。從中可以看出,明治維新以來日本的統治階層對領土的看法一直存在兩個慨念,一個是“固有本土”,還有就是位于本土周圍的被政府稱為“固有領土”的各個島嶼。為了確保“固有本土”的安全,“固有領土”是可以作出犧牲的,甚至可以“割讓”。
讓我們再次來聽聽石原在華盛頓發表的演講。他極力主張把中國作為“主要的矛頭”,推進足以讓全世界緊張的“核開發模擬試驗”。基于這樣的邏輯,他在演講的最后提出了“購買尖閣”的方針。
長久以來,石原一直盼望著出動自衛隊而不是海上保安廳,以便造成軍人和軍人之間的沖突和“軍事爭端”,讓美國不由自主地卷入進來。在石原看來,購買尖閣群島恰好可以制造這樣一個契機。
綜上所述,石原購島計劃純屬對中國的挑釁行為,導致日中關系極度緊張。受尖閣問題影響,日美中關系恐會迎來二戰以來的最危險局面,日本該如何應對?
先要拋棄“固有領土”這一毫無意義的概念,此概念在國際法上并無依據,而政府和媒體未經縝密求證便“念經”般反復強調,導致日本外交受到束縛,喪失靈活性。假設日本政府繼續固執地強調“固有領土”概念,就先要游說美國。如果連盟國美國的同意也得不到,日本就應該承認“存在領土問題”的事實,和中國舉行具體談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