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香港回歸紀念日臨近,美國《財富》雜志十多年前那個聳人聽聞的著名預測都會被許多媒體提及:1995年,這本雜志的封面文章以《香港之死》為題作出了對香港未來的悲觀預測。
今天,香港已回歸祖國15年,我們也早已無需用事實來證明《財富》的預測是多么失敗。其實,它的預測對香港而言未嘗不是好事,香港特別行政區第三任行政長官曾蔭權就把那一期雜志長置案頭,作為鞭策和警示。
今天的香港,不僅沒有“死”,反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活力。回歸后的香港,其活力來源正是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個國家,兩種制度”。有了對“一國兩制”的堅持,《財富》預測的事沒有發生;有了對“一國兩制”的堅持,香港保持了長期繁榮與穩定。
“一個國家”讓香港有了強大依靠。2003年,香港經濟持續低迷,《內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CEPA)和自由行應運而生,為香港經濟注入新活力。實施9年的CEPA,出口內地的香港商品因此獲稅收減免28.4億元人民幣。實施9年的自由行,8600萬內地旅客赴港觀光,香港的酒店、商場因此生意興隆。
“兩種制度”令香港自由經濟體系得以維持。香港經濟保持競爭力的兩大基石——低稅率和穩定的金融體系依舊牢固。除了煙草、烈酒、甲醇和汽油,所有商品進出都無需納稅,香港依然是名副其實的“自由港”。 香港沒有出現《財富》預測的資本管制、聯匯制動搖,而是發展成一個生機勃勃的人民幣離岸中心。
正如英國駐港澳總領事奚安竹近日所說,15年間香港成功戰勝了種種挑戰,維持了繁榮、穩定和國際競爭力,“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行成效遠勝回歸之初大多數人的預期。
當初,香港有不少憂心忡忡的市民,在1997年前選擇移民加拿大。不過,據統計,當初移民的港人,已有1/3“回流”香港。不僅如此,外國人也把香港視作居住和生活的“福地”。截至去年底,僅居港法國人就已達到1.04萬。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有了“一國兩制”的活力基因,香港不但沒有“死”,而且越來越好,未來還將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