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13個地級市,其中9個建有機場,然而,除南京祿口國際機場和無錫碩放機場外,其余運營的6家全部虧損。盡管如此,各地建機場、開航線的熱情卻絲毫沒有減退。
在各地發布的改善民生的政策導向中,基礎設施建設無疑是重頭戲,其中尤為奪人眼球的當屬各地機場建設的“大干快上”。一些地方爭相建設機場,運營成果究竟如何?
記者得到了這樣一組數據:我國現在運營的175座機場中約130座存在虧損,2010年虧損數額達16.8億元。
中小機場發展的“怪”現狀
據前幾年資料統計,長三角地區平均每萬平方公里的機場密度為0.8個,超過作為全球最大民航市場美國每萬平方公里0.6個的水平,以長三角為中心的華東地區將成為國際上機場密度最高的地區之一。坐落在長三角地區的江蘇,隨著5月8日蘇中江都機場的正式開通,全省13個地級市中有9個建有機場。
按照民航界慣例,運營的機場中能盈利的多是京、滬等樞紐機場和部分中型機場,年旅客吞吐量50萬人次以下的機場幾無盈利可能,年吞吐量只有幾萬人次乃至幾千人次的支線機場無法解決“溫飽”。而中小機場的新開航線基本是支線機場,航班起降架次較低,沒有穩定的客貨量,幾乎不可能達到盈利點。
在江蘇,除了南京祿口機場,其余已開通的7家機場均屬于中國民航局定義的“中小機場”范疇,普遍虧損也成了業內公開的秘密。
為了吸引航空公司前來開設航線,中小機場的普遍做法是給航空公司補貼,而這筆錢的最終買單者是當地政府。以徐州觀音機場為例,政府每年給予航線的補貼都在數千萬元。
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城市正在大張旗鼓地新建機場,或規劃建設機場,而機場數量的大幅增加無疑導致了機場間航線資源的爭奪不斷升溫,促使地區機場競爭白熱化。在機場之間的競爭中,航空公司便贏得了話語權,這樣一來,機場在與航空公司的談判中顯得更加被動。
顯然,“政府補貼競相加碼,中小機場互相殘殺,航空公司看重收益”,成為了當下中小機場發展的寫照。
“要致富、修機場”的算盤
資料顯示,目前中國絕大部分中小機場初期運營主要靠地方政府補貼,由于中小機場一般年旅客吞吐量較低,空運量較小,無法形成規模效應,導致成本過高。據計算,一個支線機場,如果每天起降4架飛機,成本就在24萬元左右。
盡管需要先投巨資建設,隨后還要每年專門拿出幾千萬元甚至上億元補貼,中小城市建機場的熱情卻始終居高不下,地方政府到底打的什么算盤?
“醉翁之意不在酒”。以鹽城為例,當地政府當年咬牙修建了鹽城南洋國際機場,為此每年要花費3400萬元的財政補貼。但修建機場后帶動的汽車產業鏈每年上繳的利稅達34億元。許多地方修機場、跑航線的動力也正在于此。
在建設中小機場的問題上,有關部門遵循的邏輯是業內常講的1:8效應,就是說,如果能充分利用好機場資源,一個機場的建設投入與產出之比可達1:8。因為,辦好一個機場就像打開了一扇大門,它所帶來的人流、資金和信息資源,將為整個地區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帶來無法估量的效益。按照這樣的邏輯,各地紛紛興建中小機場,希冀1:8的投入產出比能產生“蝴蝶效應”,帶動當地經濟的迅速騰飛。然而,一些中等城市在人口和客流量都達不到建設標準的前提下新建機場,指望“以機場興市”,這樣的僥幸往往會事與愿違。比如南通機場開航至今,一直處于虧損境地,成了當地的沉重負擔。
此外,越來越多的城市“跟風”建機場,源自當地認準了“要致富修機場”,希望各自的家門口都有一尊“活招牌”,提升城市美譽度,增加對外宣傳的砝碼,有的甚至急于求成,工程草草上馬。
目前,江蘇境內蘇北的機場要比蘇南多,但經濟最發達的蘇州并沒有修建機場。因此,期望“靠建機場發家致富”的地方更需保持冷靜,謀定而后動。
地方機場建設更應清醒和理智
在新建機場熱情日益高漲的同時,我們必須看到,隨著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等城際甚至與外圍省際快捷交通的實現,區域內城市的“同城效應”日漸顯現。從南京到徐州,乘坐高鐵只需70分鐘,而從徐州觀音機場到市區也需要40多分鐘車程,京滬高鐵開通后,對沿線航班提出了新的挑戰。
機場作為公共基礎設施之一,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因此,對于地方政府來說,為民謀福而修建機場并非壞事,不過需要有關各方科學規劃,量力而行,尤其要保持一份清醒與理智。
凡事,三思而后行。地方政府在渴望通過建設機場提振地方經濟時,需思量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虧損運營的機場,對助推地方經濟的利弊應該如何算?那種超越本地需求和財力的機場建設,顯然是需要慎重考慮的。有關各方在立項時更要科學規劃、布局,審慎做好機場風險投資分析。
機場布局問題已不單單是某一個市的利益,更涉及到了區域經濟發展關系。要突破區域壁壘,僅僅以市場這只無形的手來調節還顯不夠,必須結合政府宏觀調控的有形之手來進行協調,特別是像機場這樣的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要有專門的權威機構參與協調管理,以避免出現無序競爭的局面。(記者 鄭晉鳴 通訊員 環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