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發言人不避敏感話題,媒體報道直面熱點難點,政府工作報告坦承“節能減排、物價調控目標沒有完成”……“正視問題”成為今年兩會的一大特點。
“正視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無論對征地拆遷、食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問題突出”的定性,還是對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待提高”的表態,政府工作報告丈量著“理想與現實的”距離,也指明了制度改善、改革推進的空間所在,更增添著人們對政府解決問題的信心。
就在兩會召開前不久,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部署大氣污染綜合防治重點工作,同意發布新修訂的《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將備受關注的PM2.5監測納入新國標。據說,該意見實施后,將有2/3的城市環境不達標。然而,將“污染問題”置于“政府臉面”之上,體現的是對公眾環保權益的尊重,凝聚的則是環境治理的合力。
兩會前后的這些“問題邏輯”,契合了公眾的普遍關注,也標注著中國的行進方位。在改革開放激流勇進30多年后,中國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遭遇的“煩惱”也與日俱增。一方面,新老問題疊加,長短期矛盾交織,國內外因素互聯,伴隨著社會轉型,中國進入了矛盾凸顯期;另一方面,隨著參與意識的覺醒和民主法治觀念的增強,人們對社會矛盾問題帶來的困擾和壓力感受更明顯,對黨和政府解決這些問題的訴求和期待也更加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