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搶鹽防輻射”到“各地將發生地震”,近年來,各種謠言層出不窮。前不久,被多家媒體報道的國家調整年終獎個稅征計方法的信息,最終也被證實是一條謠言。有人感嘆,謠言如今已無孔不入,造謠都造到了中央國家機關的頭上。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網易新聞中心,對1714人進行的在線調查顯示,83.2%的受訪者確認現在社會謠言很多,其中34.4%的人表示“非常多”。
受訪者認為謠言最常見的傳播渠道是“網絡”(85.8%),其他依次是“生活中的口口相傳”(58.6%)、“手機短信”(53.6%)、“電視”(30.2%)、“報刊”(24.3%)等。受訪者中,“80后”占45.6%,“70后”占35.1%。
謠言泛濫,73.1%的人歸因于權威部門不能及時發布準確信息
玩了一段時間微博,北京市某高校研究生鄭海(化名)發現,微博上的謠言非常多,有的把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等信息都描述得非常詳細,還會配上幾張挪用或造假的照片,一般人很難區分真假,讓人防不勝防。
鄭海坦言,他自己就轉發過一些編造得非常“完美”的謠言。他說,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由于非常想及時了解相關信息,常規渠道中的信息又比較少,他就會守在微博上,等著網友公布事件的最新消息。等待信息時心情迫切,加上網上信息往往數量多、更新快,其間,就不免會受到一些謠言的誤導。“網上也有專門的辟謠帖,但幾乎所有辟謠帖的轉發、跟帖數量都遠遠小于謠言帖,可見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謠言更具吸引力。”
民意中國網網友王女士也是謠言的受害者之一。她告訴記者,年初發生“搶鹽風波”時,她一聽到消息,就馬上給親友打電話讓他們買鹽。“老百姓很多時候很難作出準確判斷,當缺乏權威信息源,謠言又和自身利益密切相關,當然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了。”
調查中,17.9%的受訪者承認傳播或轉發過謠言。56.2%的人表示,在事實真偽還不明確的時候,不會轉發消息給朋友,但也有17.0%的人表示會轉發,18.9%的人表示不好說。
為什么謠言能廣泛傳播?調查中,受訪者給出的首要原因是“權威部門不能及時發布準確信息,致使信息不透明”(73.1%),排在第二位的是“從眾心理所致”(58.6%),排在第三位的是“大多數人對謠言缺乏判斷能力”(58.3%)。
其他原因還有:“一些媒體傳播不負責任”(56.0%),“一些別有用心的人推波助瀾”(50.1%),“有些謠言一定程度上符合人們的心理預期,人們愿意相信并傳播”(49.5%),“一些人缺乏對真實世界的認識,不具備常識判斷能力”(47.8%)等。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吳丹紅,是微博上民間網絡辟謠組織,“辟謠聯盟”的發起人之一。他指出,網上謠言之所以如此泛濫,一方面是因為很多造謠者各懷鬼胎,想要渾水摸魚;另一方面,有關部門對一些事件的處理,讓網民產生了較差的心理感受,使他們更傾向于去相信謠言,給謠言提供了生存空間。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教授胡泳指出,一般來說,謠言往往被看作是虛假信息,但它也是公眾在信息不透明的情況下,獲取信息、形成共識的重要方式。謠言傳播的效果取決于事件本身的重要性以及真相的模糊性,也就是說,事件本身越重要,信息公開得越不充分,謠言越可能得到充分傳播。
“在新媒體的作用下,謠言的傳播也從傳統的口口相傳模式,演變成了新型的網絡傳播模式。”胡泳說,網絡的匿名性,使謠言來源不確定的特點被進一步加強。此外,當人們從網絡或手機短信得知謠言,他們往往會將消息告訴親友,使謠言在人際網絡中以傳統方式繼續傳播,這樣一來,謠言的傳播方式就更為多樣,傳播效果也更為明顯。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