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動車追尾撞上新聞發言人與媒體生態的脫節,王勇平被卡在了夾縫中。“你想我說什么,我又能說什么?”以這句話作為終局,這個結尾無疑是開放式的。遠赴波蘭的王勇平,沒能說出來的,到底是什么?
個性成敗
新聞發言人應該是個組織的人,包括話語在內都不適宜傾注太多個性色彩。但在目前呆板的官腔中,樸實而略帶個性的語言風格會給新聞發言人所代表的部門形象加分。但這種語言的表達必須符合記者和公眾的訴求和接受習慣。
“脫口而出”犯低級錯誤
7月24日夜,“7·23”動車事故首場新聞發布會在溫州水心賓館舉行,當王勇平走進電視畫面的那一刻,千里之外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史安斌愣了一下。
“在班里多次強調要穿正裝,他怎么穿著T恤衫就上去了?”電視機前的史安斌隱隱覺得要出問題。
王勇平是首期中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班的學生,史安斌則是主講教師。
開場白作為新聞發布會的開端非常重要。史安斌在課堂上設計過一個案例,政府發言人做了一個有關出臺《網絡隱私保護法案》的新聞發布提綱。初稿開頭為:今天我們來介紹一下《網絡隱私安全保護法案》的一些情況。史安斌認為這樣的開頭過于直白,不能引起聽眾注意力。他建議改為:大家在上網購物時一定擔心過自己的信用卡會不會被盜用,這才有了現在這個《網絡隱私保護法案》。這樣能從聽眾親身體驗入手,喚起注意。
電視上的王勇平顯然顧不上這些了,他問記者:“你們讓我站著說呢?還是坐著說呢?”
“這樣從一開始就把自己置身于接受‘審判’的地位,不利于心理上的調節!笔钒脖笤u述說。
當年他主講新聞發言人的傳播策略和語言藝術,給學員們提出了一條硬性規定:在新聞發言人上場之前,必須要知道,今天他要回答的最難的問題是什么。然后圍繞這個問題充分了解情況,占有足夠的信息。所謂不打無準備之仗。
看到王勇平發“奇跡”和“信不信”兩大雷人語,史安斌搖搖頭,知道這個學生沒有做到這一點。這些話顯然是在沒有充足準備之下的“脫口而出”。獲救的小女孩和掩埋車頭肯定是媒體和公眾的關注焦點,但王勇平對此掌握的信息“還不如記者多”。在史安斌看來,電視里的王勇平“犯的絕對是低級錯誤!
當年,培訓班學員們曾被模擬新聞發布會搞得很緊張。有人模仿問題犀利的記者追問不休。但史安斌安慰學生們:“國內的記者一般不會連續追問發言人,也不會詰問或逼問!
但在動車上40條生命驟然消逝之后,記者的一連串提問讓王勇平亂了方寸。
“黃埔一期”中,不打官腔的學員受到了公眾歡迎。史安斌一直堅持認為,新聞發言人應該是個組織的人,包括話語在內都不適宜傾注太多個性色彩。但同時他指出,在目前呆板的官腔中,樸實而略帶個性的語言風格會給發言人所代表的部門形象加分。但這種語言的表達必須符合記者和公眾的訴求和接受習慣,從而形成社會共識。而王勇平卻因為表述問題加劇了官民對立。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