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來源: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制圖:宋 嵩)
最近,東南沿海部分地區中小企業經營狀況出現一定困難,并引發了對勞動力狀況的多種解讀。有人說是因為勞動力供給不足導致用工成本上升,給企業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也有人說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將導致大規模失業。
我國目前的勞動力供求及其就業狀況究竟怎樣?記者采訪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有關負責人。
新增就業上半年完成七成,中小企業經營困難對用工影響有限
人社部新聞發言人尹成基7月25日公布:今年上半年我國就業局勢總體穩定。1—6月,全國城鎮新增就業655萬人,完成全年900萬人目標的73%。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290萬人,完成全年500萬人目標的58%。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93萬人,完成全年100萬人目標的93%。二季度末,全國實有城鎮登記失業人數908萬人,比一季度末減少1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1%,與去年底持平。
2010年,我國共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168萬人,恢復到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前的較高水平。從2011年上半年的情況看,今年全年有望超過1200萬人。
一方面是就業形勢持續向好,勞動力市場供需兩旺,另一方面是不少地方崗位空缺數量超過求職人數,企業紛紛在喊“招工難”。這是否意味著我國就業從此可以“高枕無憂”,“勞動力不夠用”才是重點要解決的問題?
人社部有關負責人強調,判斷形勢要看全局,看大勢。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速達到9.6%。隨著經濟穩定快速增長,企業用工需求增加,局部地區確實出現了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問題。但從整體上看,我國勞動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并未改變,就業壓力依然很大。
據測算,“十二五”時期,我國人口將達到13.7億人,勞動力資源將達到峰值。城鎮平均每年需要就業的勞動力大約為2500萬人,與“十一五”相比,不是少了,而是多了100萬。綜合考慮繼續保持經濟平穩快速發展、城鎮化加速、服務業加快發展等有利因素,以及出口趨緩、結構調整產生新的失業等不利因素,即使經過努力城鎮新增就業規模繼續保持在900萬人以上,再加上補充自然減員,兩項加起來大概在1200萬左右,供求缺口還是很大。農村勞動力需要轉移就業的規模保守估算在七八千萬人。這既是發揮勞動力資源豐富優勢的潛力所在,也是一種現實的就業壓力。
針對最近流傳的東部沿海中小企業“倒閉潮”,尹成基認為,有些企業臨時遇到困難,可能會出現半生產的狀態,不能滿負荷運轉,有這樣的情況,但還稱不上“潮”,對用工的負面影響十分有限。
勞動力結構性短缺將長期存在,不能據此判定勞動力不夠用
對于目前各地普遍存在的“招工難”,人社部有關負責人表示,“招工難”是就業中的“結構性短缺”問題,反映的是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因為市場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動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加之供求失衡,所以會出現結構性失業問題。這在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時期都會存在,只是程度不同、特征不同、表現方式不同而已。
勞動力結構性短缺不是新問題。其背后折射出多方面的因素。其一,反映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企業用工需求旺盛;中西部地區就業機會在增多,吸引了一部分農民工在當地就業;隨著強農惠農政策的完善和落實,務農收入增加,吸引了一部分人返鄉務農,或在當地轉移就業。其二,反映出勞動力素質結構還不適應就業市場需求,技術工人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短缺。其三,反映出一些企業的薪酬待遇、勞動環境、用工方式與變化著的勞動力供求格局不相適應,與勞動者的就業愿望、收入預期和職業發展預期不相適應。比如,許多制造業企業在招工時只招“35歲以下”的勞動力,而在我國勞動力市場上,35歲以上的占到50%以上。棄用超過一半的勞動力,出現“招工難”是難免的。此外,之所以社會上對“招工難”的印象深刻,還與用工方(主要是企業)的聲音相比普通勞動者更容易釋放有關。
[責任編輯: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