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觀察
要正確使用“中國特色”這個概念
近年來,“中國特色”用的很多很廣,進行細致的分析和認真的把握有助于澄清一些問題。
“中國特色”作為修飾詞,實際上有三種相似但也有差別的用法:一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指的是中國社會主義與其他社會主義相比的不同。這個其他的社會主義,過去尤其指蘇聯模式的社會主義。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這個詞的重心是社會主義,比較的對象是其他制度尤其是資本主義制度。比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民主政治,就是比較資本主義的民主政體而言的。如果說“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是強調社會主義之內的差別和比較,那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某某某”則是強調不同制度之間的差別和比較。三是“中國特色的”,作為修飾詞其重心是中國,比較的對象是外國。這個修飾詞強調的不是制度上的差別,而是國情上的差別。
分清以上“中國特色”不同使用的差別,就能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涵義上的變遷。鄧小平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當時標準用法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搞社會主義要有點中國特色,著眼點是擺脫蘇聯模式、走中國自己的路。在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之后,我們在一些具體方面尤其是政治方面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種說法,著眼點是中國堅持社會主義,不搞西方的政黨制度、政治制度等。進入新世紀后,我們使用“中國特色的”各種說法,著眼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保持民族特色,維護歷史傳承。
今天,我們大量地使用“中國特色”,但有些使用并不是很貼切。只有區分不同使用的細微意義,才能對“中國特色”做到嚴肅而準確地使用。
首先,“中國特色”在不同層次上使用。“中國特色”的宏觀層次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旗幟等等;“中國特色”的中觀層次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等等;“中國特色”微觀層次指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更為具體的做法。在邏輯上,越是宏觀層面,特色越是明顯。中觀尤其是微觀層面,特色就要慎重。
“中國特色”在本義上是個中性詞,并不是某事物加上“中國特色”來形容,就比原來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并不是高于社會主義。兩者之間只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而不是好與壞、優與劣的關系。不能脫離普遍性談特殊性。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確、之所以能夠引領中國發展進步,關鍵在于我們既堅持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根據我國實際和時代特征賦予其鮮明的中國特色。
“中國特色”也不等于中國與外國的不同。世界上沒有兩片一樣的樹葉,一個國家不同于另一個國家是顯而易見的事情,就像一個人一定具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一樣。這種區別沒什么需要特別加以強調的。認識到這一點,有助于克服業已存在的“中國特色”泛化和庸俗化現象。如果凡是與國際常識不相符合的行為與思想,均貼上“中國特色”標簽,就會貽笑大方。例如,踢假球、吹黑哨之類是不能冠之以“中國特色”足球之路的。“中國特色”這一概念實際上包含著價值判斷,即只有那些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實踐活動和理論總結,才能被稱為“中國特色”。而歷史證明是錯誤的一些東西,雖然可能為中國所獨有,如“大躍進”、“文革”,但不能被稱為“中國特色”。(陶文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吳怡]